國際視野:評級標準混淆視聽

國際視野:評級標準混淆視聽

正當穆迪(Moody's)準備將俄羅斯之外幣債券信貸評級調高兩級之際,標準普爾(Standard&Poor's)卻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指出,俄羅斯本土債券市場脆弱,並警告謂不排除有「賴債」之可能。
兩間國際信貸評級機構之評價不同,不無給投資者帶來混淆之感覺。
不過若從有限資料作分析,前者應是針對外幣債券而已,後者則着重於本土盧布債券市場評估。

穆迪看好標普唱淡
穆迪認為,自從98年俄羅斯出現債務危機後,3年多來債券市場並沒有出現過「亂子」,基本上債券市場流通量(liquidity)頗算足夠,付息又準時,這樣良好之紀錄及形象改善,均足以給予其較高評級。
標準普爾則從整體政治環境、經濟狀況、法律制度、金融結構及銀行體系作出較全面的評估。他們認為,外國投資者經過98年一役後,基本上對俄羅斯無論是國庫債券或商業債券都不大感興趣。縱使經濟稍有起色,但卻離西方水平甚遠,政府政策及結構改革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貨幣滙價若不穩定,一旦出現動盪,或將間接拖累償還外債能力。
至於盧布債券市場,雖然頗為活躍,但只局限於3年期之短期票據,主要原因是投資者對岌岌可危之銀行體系沒有信心,遂將資金轉投所謂「名牌」發行的商業債券而已,根本是「塘水滾塘魚」,實不能作準,亦不可靠。
不同信貸評級機構各有不同衡量的標準、尺度或角度,若未能對評估加以更詳盡的解釋,不難給人「由得你講」的印象,但受評估者卻不能忽視其影響力,奈何!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