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一眼就看得出不合情理的政策,通常有兩種反應,一是慨歎政府的愚蠢,二是認為既然政策一眼就看得出不合情理,政府不可能那麼愚蠢,所以實行這樣的政策一定是出於甚麼難言之隱,因此便要找出這些難言之隱。
例子之一,是政府一開始就宣布不會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推出白紙草案。當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立法會不會不通過政府非常希望通過的法案,政府又沒有藉口說二十三條立法是非常迫切的(因為已經等了五年),而諮詢文件又確實在一些關鍵地方含混不清,因而造成一些合理的疑慮。但政府依然堅持不會推出白紙草案,這一定是出於甚麼難言之隱。當有人指出政府不希望拖延立法,因這樣不利親政府政黨在未來選舉的表現,我們便明白政府為甚麼堅持不推出白紙草案,另方面也明白政府原來也知道二十三條立法不得人心,與政府說立法得到很多市民支持的宣稱相反,這更表現出特區政府惡心的虛偽。
另一個例子就是政府面對現在的低迷經濟的對策。幾星期前,恒生指數跌破九千,又剛剛公布政府上半年的財政赤字超過五百億元,香港經濟看來大有崩潰的危險。當時政府便指出,香港經濟的主要問題是通縮,而通縮又主要因為樓價下跌,因而需要穩定樓價,甚至使樓價輕微上升。另一方面,財政赤字影響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穩定性,因而政府需要開源節流,達致財政收支平衡。
造成香港目前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金融風暴後香港相對於主要競爭對手的實質滙率(即購買相同商品和服務的成本的比例)偏高。其他國家一是本身的物價水平已經很低(如中國),或透過貨幣大幅對美元貶值(如其他東南亞國家),達到低實質滙率。香港因為實行聯繫滙率制度,貨幣不能對美元貶值,因此須依靠經濟內部的物價、下調工資(即通縮)來拉低實質滙率。可是物價、工資水平的下調,只能透過蕭條和失業才可達到。這就是幾年來香港經濟的情況。
這些都是很簡單的道理,政府是否明白?如果真的不明白,那麼政府便很愚蠢了。還是政府其實明白,只是基於某些難言之隱,因此不能針對問題對症下藥?
為甚麼說政府沒有對症下藥?把經濟困境歸咎通縮,又把通縮歸咎樓價,這是不明白通縮其實是糾正香港實質滙率偏高的調整過程。政府要托樓市,一是阻礙經濟調整,延長香港的經濟痛苦,二是根本不能持久,因為托市會減少財政收入,更會增加營商成本,政治上不可行。難怪當政府一說要托市,地產商便立刻慫恿市民入市,因為地產商清楚政府托市不能持久,也就趁有人相信政府時多售樓一點。而政府在經濟衰退時希望達致財政平衡,一是加稅,二是減開支,兩者都是緊縮性的,只會使經濟更加衰退。也就是說,政府最近提出對經濟的對策,都是行不通的。
如果政府明白香港經濟困境的原因,便應盡快更改聯滙制,將港元貶值,這是比較沒有那麼痛苦的調整路徑。如果因為政治或魄力的原因而不能更改聯滙制,政府便應該鼓勵和協調物價、工資水平的下調,加快完成通縮調整,減輕調整的痛苦。可是,政府卻從不鼓勵和協調通縮調整,企圖托市就是一例。即使在公務員減薪、公共交通減費等問題上,政府的理由也只是削減政府開支和共度時艱,而不是加速物價、工資水平下調。
也有可能認為政府其實不是那麼愚蠢。一是高官臨近退休,不希望更改聯滙制所帶來的退休金「縮水」;二是心存僥倖,只要危機不在這兩三年爆發,外圍經濟復甦,更幸運的就是美元貶值,這樣香港便可以不藥而愈。
可是這仍不能解釋政府為甚麼不鼓勵和協調通縮調整。因此,結論只能是:政府是愚蠢的。
時事評論員 陶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