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報章報道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希望在月內將中大、科大及教院合併的建議提交行政會議。作為中大人,筆者對兩大合併實在有很多疑問,認為中大不應爭做「世界一流」大學,反而應踏實實踐「中國人大學」的理想。
首先,中大與科大合併的前提和出發點是合併後的大學能成為世界的一流大學。但「甚麼是世界一流大學?」「為甚麼香港一定要擁有世界一流大學?」「這一間一流大學對香港對中國的發展有何作用?」我們希望李局長能在諮詢文件中加以詳細解釋。
作為一個在八十年代初畢業的中大校友,一個現時也在中大教學的中大人,筆者對要將中文大學變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提法實在感慨良多。八十年代及之前的一段長時間,中大師生的理想是要將中大辦成一所「中國人大學」,很少將「中大辦成世界一流大學」掛在口邊。
所謂「中國人大學」明顯是有別於英國殖民地色彩濃厚的「香港大學」。我們被稱為「中文」大學,是因為中大一向以泓揚中國文化、溝通中西文化為己任;在教學中堅持「雙語教學」,突破香港殖民地英語獨大的局面;收取中文中學的學生,令母語教學可以在香港生存。在學制方面,中大堅持四年制,為的是要有充裕的時間推行通識教育,實踐全人教育。中大師生在「反對四改三」、「醫學院事件」中團結一致便是強調要保持這些「中大理想」。
中大的另一特色是「平民」教育的傾向。中大並沒有港大的「精英」傳統,中大學生的家庭背景相對草根,不少來自中下家庭。新亞、崇基及聯合三院不少創校老師都曾經歷內戰及抗日戰爭,生活清苦,三書院創校老師延續在內地推行平民教育的理想,讓有能力學習的普通平民百姓入讀大學,希望打破讀大學只是殖民地精英如買辦、高級華人子弟的專利。
要辦「中國人大學」的中大理想簡單來說就是要「為民族作貢獻」、「為大眾做服務」。「開了山、闢了地,我們的神聖工作是拓荒;承擔着整個民族的光輝,我們還要不停地光大和發揚。迎着風,對着浪,在學問的大海中向前航,吸收新知識,心胸要開放,我們要做,我們要做替大眾鋪路的橋樑。」上述中大學生會會歌的歌詞便是「中大理想」的最好說明。
在香港,若要建一所「國際一流」大學,便要集中資源,要催谷一間研究型大學,要製造一間出產很多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大學;我想這只不過是在香港的土地上多了一間牛津或史丹福。這對香港、中國以至世界有甚麼特別的好處呢?我認為中大還是應該做回「中國人大學」──立足於香港和中國,為民族多作貢獻。這比起做「國際一流」大學,更能為香港、中國及世界,做出獨特而足以自豪的貢獻。「中國人大學」的目標對中大的發展提供更明確的方向和宗旨。
說回中大科大合併的問題,即使科大也同意做一間中國人大學,那麼兩大毋須合併,因為香港需要第二間、第三間或更多的中國人大學。假如科大不想做一間中國人的大學,那麼合併後的「磨合」便很可能會消除中大「中國人大學」的傳統。
最後,在推行平民教育方面,香港現時最需要普及的大學教育,需要資源興辦更多的本科學位,才能真正達到特首提出的六成大學入學率。我們毋須集中資源推出一間一流研究型大學,製造「精英中的精英」;我們應合理分布資源於各大專院校,努力增加本科學位及副學位,令更多市民接受大學教育和有終身學習的機會,這才是「平民」教育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