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誰是本港財赤元兇

投資學堂:誰是本港財赤元兇

本港4至9月間財政赤字高達708億港元,創下歷年新高。從現時本港的經濟情況來看,01至02這一財政年度,港府將無可避免地再出現財政赤字,這是繼97/98及00/01後,第3次財政年度呈現赤字。讀者可知在過去50餘年,香港曾出現過多少年財赤(為甚麼單談過去50餘年?哈哈,因為筆者僅找到由1946年至今的資料)。
翻查資料,筆者方察覺在過往50多年,香港不是經常出現入不敷支情況,怪不得阿松要懷念獅子山下的光景。這些資料是來自《DictionaryOfHongKong》及《AnnualDigestOfStatistics》,資料顯示:
(1)1946/1947年,香港的財赤為400萬港元(真少!);
(2)1959/1960年財赤為4500萬元;
(3)1974/1975年財赤為3.8億元;
(4)1982/1983年財赤為7.9億多元;
(5)1983/1984年財赤為25.3億多元;
(6)1995/1996年財赤為31.1億多元。
這是97年7月以前本港的財赤,可見由46至97年這51年間,本港僅出現了6次財政赤字。換句話說,在97年前,香港在50年內僅出現6次的財赤紀錄,但不知這紀錄會否很快便被打破,你猜這紀錄能保持多久?真是50年不變嗎?
上周政府發言人表示:「未來數月的收入,有兩個主要不明朗因素,即地價收入及出售第二批地鐵股份收入。」老實講,即使成功出售地鐵(066)又如何?涉及之金額僅是一二百億港元,不足以填補高達700億之財赤!假設地鐵售罄,下一年又有甚麼可賣?

開源不易惟有瘦身
在93至98年間,從土地而來的收入(LandRevenue)約佔港府總收入的20%,但近年土地收入正大幅下降,估計本年度土地收入可能僅佔港府總收入之5%。由97/98年高峯期時的640億元,勁減至今年(暫時)的85億元,少了的500多億元,剛可填補財赤之很大部份。
從現時九鐵與地鐵的混亂局面,加上港府同時作為兩間互相競爭鐵路公司的大股東,角色上有一定程度衝突,在這因素未解決前,難以吸引外資基金。相信短期出售第二批地鐵股份之機會很微,除非想做中國電信(728)翻版。
至於賣地方面,近期地產發展商劈價售樓但求清貨,多個大地產商亦相繼表態希望政府停止賣地,相信他們不會再大舉投地,以這境況來看,欲消滅財赤,惟有單靠裁減開支。在98至01這3年間,香港的支出約維持於2200多億元,假若要從「瘦身」來消滅財赤,即須由現時的支出勁減30%,看來政府「瘦身」將較美女們之纖體廣告更厲害。
自96、97年開始,本地銀行已積極「瘦身」,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相對世界其他銀行,本地銀行的成本與收入比率(CosttoIncomeRatio)是處較為偏低水平,恒生更一度是全球銀行中成本與收入比率最低之銀行,銀行界出身的阿松,無理由不懂「瘦身」。
不知當年建議八萬五房屋政策的人,推出該政策前有否考慮到以另一項收入來代替土地收入?其實此人才是財赤元兇,最應被問責!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