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財技救港建議值得仔細研究 - 盧峯

蘋論:財技救港建議值得仔細研究 - 盧峯

本地資深金融分析家林森池先生較早前在《信報》提出了一套財技救港的建議。他認為特區政府可以用土地儲備作擔保發行為數達四千億港元的債券,然後把出售債券所得的資金購入政府手上的固定資產如兩鐵、機管局及幾條隧道等。這樣的安排將令特區政府可以提早把出售兩鐵、機管局等資產的收益入帳,讓政府可以在短期內得到一千多億元的額外收益。

政府反應冷淡
在得到這筆巨額的收入後,特區政府不單可以應付未來幾年可能出現的龐大赤字,並且可為政府及社會爭取較多時間改革公務員體制及處理其他結構性問題。
只可惜林先生這個極具創意的財技救港建議雖然得到《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先生的大力推介,但特區政府財金官員的反應卻相當冷淡,並沒有多少回應。我們認為財政司司長既然正開始就來年的財政預算案及如何紓解財赤問題向各界諮詢,他除了聽取政黨那些「老生常談」的建議外,更應該認真對待一些像林森池先生提出的解決財赤新思維。
事實上我們認為林先生的建議的確有很多可取的地方。首先,林先生的建議可以把政府的不動產轉成流動資產,從而增加政府手上可動用的籌碼。要知道政府手持的兩鐵、機管局雖然都是優質資產,但政府要出售套現卻受到市場的限制,甚至隨時因市況欠佳而無法實現;就像今年政府原本準備出售第二批地鐵股份,現已因市況不佳而告吹。而透過林先生的建議,政府卻可以一次過把有關資產轉化為現金或流動資產,這不是將令政府手上可隨時動手的資金大大增加嗎?
更重要的是,林先生的財技建議可以避免進一步打擊疲弱的經濟。目前大部份解決財赤的建議不外乎加稅、加費或減薪、減開支;這些建議在一般情況下是錯不了的。可是現時香港碰到的是過去幾十年來未遇過的經濟困境、面對的是長達四年的通縮。

打破經濟困局
若果政府還透過加稅或大削開支以減低財赤,就等同把資金進一步從本地經濟中抽走,令本地的需求更疲弱,通縮更嚴重,經濟更奄奄一息。相反,林先生的建議卻能巧妙的運用財技把外資及閒置的政府資產(兩鐵、隧道等)調動起來,注入經濟體內,令運轉在本地經濟體的資金更充裕、更多,這不僅可以避免本地經濟因控制財赤而進一步萎縮,甚至可能有助打破資金閒置、本地需求不振的困局。像這樣有創意而且對經濟有積極影響的建議,特區政府怎麼視若無睹、怎麼不仔細研究呢?
(圖)梁錦松司長應該認真對待解決財赤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