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項調查發現,八成受訪市民生活在壓力下,出現如失眠、易發脾氣及容易疲倦等壓力症狀,而近四成人選擇以吃零食、喝汽水及飲酒來減壓;有醫生警告,長期受壓會導致不育及抑鬱病,因為飲食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感和滿足感,不能真正減低壓力,反而會引致肥胖等問題。
是項調查由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負責,在今年九月訪問了逾六百名十八至四十九歲的本港在職市民。調查發現,八成人在過去一年曾出現壓力症狀,包括容易疲倦、發怒、煩躁及失眠等。最大的壓力來源是工作,繼而依次是來自經濟及家庭的壓力。
調查又顯示,逾半受訪者認為飲食可紓緩壓力。面對壓力時,三成七受訪者會以飲食來紓緩壓力,其中五成七是女性。最多人選擇的食物依次是零食、糖或朱古力,汽水及酒;其中最多女性選擇的食物是零食,其次是糖或朱古力;男性則多選擇飲酒。受訪者選擇食物時,首要考慮的是食物帶來的口感及個人喜好;其次是方便及習慣;第三才考慮健康因素。
精神科醫生黃重光昨日在記者會上稱,由於食物可以帶來一時的快感和滿足感,故不少人選擇以「吃」來壓抑空虛感及焦慮感,但食物並不能完全紓緩壓力,用以減壓反而會危害健康。他強調,薯片及蝦條等零食含高脂肪、鹽份及卡路里,進食過多會引致肥胖及心血管病;糖果、朱古力及汽水的糖份相當高,同樣容易致胖;飲酒及吸煙過多則分別會引致酗酒及肺癌等。
他警告不及早紓緩壓力會影響身心健康,輕微的會出現情緒困擾及記憶力變差等情況,長期受壓則或會導致糖尿病、不育及抑鬱症等。他建議市民以其他健康運動等方法來紓緩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