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兩個星期前,多份報章已經刊登了中港長途電話接駁費(或稱結算費settlementfee)將會大幅增加之報道,當時由於消息未能證實,筆者也半信半疑。結果,消息終在上周證實,接駁費在本月起增至每分鐘17美仙。由於直接影響民生和營商成本,令港府、企業及市民大為震驚。有指中央官方此舉是「撥亂反正」,讓內地電訊價格重回正軌。
對於今次事件,其實筆者並沒有內幕消息,不過綜合各方已刊載的講法,發覺仍存在不少疑團,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消息公布,必有下文。
國際電話通訊業,是筆者所見的科技行業中,遊戲規則最多古怪且千變萬化,透過這些遊戲規則,電訊商才能繞過各地的電訊監管,獲得最佳的成本架構。
自中港的電訊市場開放後,這些遊戲規則開始流入香港和內地市場,衝擊當地的監管機制。當年本港電訊市場的回撥長電便是一例,繼後還有ISR、refile、transit、IP和騎劫等玩法,蔚為奇觀。在開放的電訊市場中,這些玩法可說是可以預料的營運模式,但內地「事事監管」的監管機構未必會接受,這才出現「撥亂反正」,大幅加費的事件。
近年,致電內地的長途電話費不斷下跌,而且幅度驚人,非一般商業原則下所會出現。筆者相信,本港的電訊商能夠獲得如斯具競爭力的定價,成本架構必然是有所配合的,不但並非有電訊商所謂的一直虧本搶客,而且很有可能是,本港的電訊商取道另類電訊商(包括國內及國外的),才能獲得較便宜的長電價格。
筆者翻查美國FCC的網頁(
據此估計,有不少電訊商採用了來自另類電訊商所提供的「非官價」國際結算費,才能提供具競爭力的長電價格。
此舉影響了官方正常的收入,所以中央「撥亂反正」之說,似有一定基礎。
正如上期筆者所述,在中國的政治體系裏,未有也難以出現強大有力的電訊業監管機構,足以梳理和平衡各方利益團體。今次事件,筆者相信與內地眾多電訊商(當然是那些提供另類電訊服務的)利益不無關係,監管機構在不能梳理眾電訊商利益下,中國電信才作出如斯瘋狂的加費行為。
對於今次事件,電訊管理局的態度開始時十分被動,只指出此乃電訊商之間的商業協議,及後事情鬧大了,才表示會跟進。
的確,結算費是兩家電訊商的商業協議,但也屬政府監管的範圍,ISR牌照中寫明,持牌商須提交結算費資料,政府也有權予以公開。
結算費早已公認為電訊政策監管的一部份,ITU、FCC和WTO也曾論及。ITU更曾籌辦專門研討會討論之,難以相信身為ITU政策和法律組主席會不明就裏!當然不是!筆者相信局長必定了然於心,作此回應,其實是選擇避免碰這個燙手山芋!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