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三通」政治 - 李怡

李怡專欄:「三通」政治 - 李怡

兩岸三通,現在其實只剩下一通即通航了。通郵與通商早已解決。但習慣上,人們還是把通航稱為「三通」。
從經濟角度去考慮,兩岸三通大大減低台商及台灣人往返大陸的成本,對台灣的經濟利益遠大於對大陸的經濟利益。但近來卻是大陸對三通的推動較急,台灣反而有意拖延。原因完全是出自兩岸當權者個人的政治考量。
中共最高領導人江澤民預料在「十六大」全退,他在台灣問題上除了留下「江八點」這個政治遺產之外幾乎是全無進展,兩岸關係甚至是有所倒退。從歷史地位來說,第一代核心的毛是建國者;第二代核心的鄧是以改革開放來改變中國經濟面貌的巨人;第三代核心的江,近來中共宣傳機器雖力捧他的「三個代表」說,但具體業績卻說不上來。若在台灣問題的「三通」上有所突破,江的歷史地位也總算有一點交代了。因此,中共對「三通」,稍有急迫感。

台灣最高領導人陳水扁,目前重要的是面對年底台北、高雄兩市的市長選舉,然後更重要的是明年中開始起跑、後年三月投票的總統大選。選舉中固然要拉那些支持「三通」、希望藉「三通」來改善台灣經濟的民眾的選票,更需要拉那些支持台灣獨立、台灣自主、反對與大陸靠近以至復合的民眾的選票。「三通」能否改善台灣經濟,儘管經過去年的經濟發展會議之後,對這問題有爭議的人已經不多了,但在選舉中提出這議題,既不容易跟選民講清楚,更無法與民進黨的對手國民黨、親民黨的主張有所區分。因此,儘管「三通」是陳水扁當初競選總統時公開宣示的政見,又經過經發會由朝野形成共識,陳水扁更親自提出透過民間談判達成「三通」的倡議。但這些主張,都是中共堅持「三通」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阿扁才提出來的。而實行這些主張的前提,就是要中共放棄「一中」原則。而當中共提出「三通」可由民間對民間的方式談判進行,「三通」可暫把「一個中國」的原則擺一邊,用「兩岸通航」的非政治化語言來談判解決之時,阿扁就提出要顧及安全的考慮,「三通」不是萬靈丹,「三通」談判應由政府與政府對等進行了。也就是說,當中共揑緊「一中」原則時,阿扁就表現出有「三通」的善意;當中共放鬆「一中」原則時,阿扁又用「一邊一國」論來製造困難。總而言之,兩手運用,目的是把「三通」議題拖到二○○四年總統大選,以便藉兩岸對立來贏取選票。
不過,最新的情況是,扁政府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了,因此很可能在最近,台灣當局願意接受以台港航權談判的方式,啟動「三通」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