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直升機喺山頂落貨,我Roll(開)緊機拍攝,突然見直升機直跌落地,只不過一秒時間,成個世界唔同晒!我俾螺旋槳批中,成個瞓喺地下,擘大眼見到旁邊個工人冇咗個頭,隔籬有人冇咗隻腳,我想拎起部機繼續拍,先發現自己冇咗三隻手指,成身都係血,然後就暈咗。」六八年八月三十日無綫電視於葵涌金山(原名孖指徑山)發射站舉行晚會,直升機運載物資上山時墜毀,成為本港首宗民航直升機失事意外,釀成一死四傷,HenryWong是其中一名重傷生還者……
記者:羅日昇、吳淑義
攝影:羅日昇
七月初,土瓜灣馬頭圍道發生兇殺案,一名女設計師遭劫殺燒屍,大群記者在兇案大廈外等候期間,一位着上攝記慣常穿的多袋背心的老伯,撐着枴杖步出大廈走向記者群,「你哋好辛苦喎,我以前都係做呢行(記者)㗎!」話匣子打開,才發現這位七十三歲的老人家竟是「師祖級」前輩,相比起來,眼前的兇案不過是「小兒科」。
特首的確係好人
三十多年前的空難令Henry右手半殘廢,尾龍骨受損引致雙腳不良於行,終身靠枴杖行動,半生被傷痛折騰。「做得記者就預咗可能出事,我唔會怕㗎,繼續影相拍片囉!」當年Henry只有三十九歲,發生意外後卧床四個月,得不到甚麼賠償的他,兩年後離開了電視台,卻因此與特首家族結緣。
Henry七一年開始替船王董浩雲旗下船塢拍照,拍過海上學府下水盛況,因工作盡責深得董家信任,還被指派成為拍攝董家春節「全家福」的御用攝影師。「影三日相就有幾千蚊利是,董家擺明關照我啦,董建華的確係好人,但講到做特首喎,管幾百人就得,幾百萬人又係另一回事,我覺得佢做得麻麻哋啦。」Henry對特首待人懇切讚口不絕。他替董家拍了七年「全家福」後,因體能漸差而停幹這優差。基於專業操守,所有底片已交予董家,沒有半張私藏。
BruceLee有義氣
Henry迷上攝影六十年,人生與各類鏡頭交叠,菲林與底片代替眼睛把一瞬間的真實與虛幻留住。他除了拍攝六七年暴動及各類天災人禍外,更到過柬埔寨及金三角等落後地區採訪。曾於紐約居住的他也因說得一口流利英語,與美國返港的李小龍特別投緣:「李小龍對識英文嘅華人特別好,佢份人好勤力,有義氣又冇架子,成功有道理。」
談起李小龍這位武打巨星,Henry不禁憶起他一件有趣軼事:「李小龍咁好打,梗係好多人想打贏佢揚名立萬啦!嗰時有啲後生仔走嚟做『茄喱啡』,然後趁空檔撩李小龍打交。點知拳腳無眼,個個都三拳兩腳就瞓低,最後重要畀醫藥費佢哋睇醫生。」
Henry多次參與拍攝李小龍電影,但一直都是「無名助導」,娛樂事業始終講求知名度,寂寂無聞的助導流過汗後,功名利祿只歸於著名大導演。
記者本色依舊相機不離身
Henry半生拍盡世紀大事與風雲人物,歲月在他身軀上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展望將來,Henry正着手籌備撰寫自傳,讓生平事迹流傳後世。由於兒女都不會繼承父業,剩下大堆的珍貴攝影器材,將陸續送予有緣人。自少愛上攝影的Henry,五十年前加入本港唯一的英文報章《德臣西報》當記者,自此養成相機不離身習慣,現今年逾七旬仍穿着記者攝影背心四處逛,遇到突發事件便第一時間趕上前拍照攞料,不失記者本色。
70年代半日賺三千美金
六十年代本港懂英語的華人不多,Henry因深諳英語兼懂攝影,曾經同時擔任不同國家的特約記者,把香港發生的大事傳送到世界各地。連同其他「秘撈」,Henry不諱言當年收入相當豐厚:「七十年代最好景時,半日可以賺到三千蚊美金,多過一般人半年人工。」
投資失利輸掉十層物業
可惜人生總有起落,Henry風光時坐擁十層住宅物業,後因投資失利而千金盡散,潦倒至竄躲避債,現蝸居於牛頭角公屋,子女則全部移居外地,數年前妻子病逝後,只靠一點積蓄和獨自經營的攝影顧問公司為生。別人看來是滄涼的晚年,Henry卻說另有味道。「我一世人做咗人哋幾世人嘅事:暴動又見過,爆炸又見過,墜機重有自己份㖭。我見過好多國家元首,美國總統都見過三個,歌星明星我又識,全世界都去勻,試問點會有遺憾呢?」半生攝影生涯,為Henry留下的是殘缺的右手與一拐一拐的雙腿,每當夜深失眠時,他總會翻出相簿、舊相機與各種影片緬懷一下,昔日的光景在濃縮了的光與影空間重現,這大概是發明攝影者的原意吧!
HenryWong流金歲月
1929年生於廣州
1949年來港
1951年於本港首份英文報章《德臣西報》(ChinaMail)任職攝記
1955年任職自由攝影師
1958年拍攝西片《火海屠龍》
1967年替日本NHK、美國衞視及美國NBC電視台拍攝香港暴動情況
1968年任無綫攝記遇直升機空難,右手三根手指削掉
1971年任船王董浩雲船廠攝影師,替中山船塢及海上學府拍照,多次獲董建華讚賞
70年代初,協助拍攝李小龍電影,包括《金針》、《龍爭虎鬥》及《死亡遊戲》等
80年代初至今,經營攝影顧問公司
後記
當了記者近八年,訪問過不少新聞人物,卻沒試過像這一趟那麼誠惶誠恐。在Henry面前,記者就像小僧見師祖般恭敬,既驚且喜又害怕。尤其替他拍照時,擺位與構圖都瞞不過他,他像是能夠透視記者的心思,當按下快門時不期然心跳加速:除了怕相片效果不好,更擔心令Henry失望,壓力大得令掌心也濕透。
這次採訪實在獲益良多,對Henry仰慕之情也愈濃,雖無正式拜師,卻多次脫口喚他作「師傅」,然而Henry總是微笑着說當記者是好朋友,還把他視為寶貝的F10相機和超八米厘攝錄機相贈,拿着這兩具歷盡風霜的「古董」,深知雖輕實重,它們提醒記者要像Henry般要對工作有熱誠,對生命有承擔。
記者:羅日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