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眼前的困局不僅是經濟的問題,更是管理的問題。
「開源節流」是解決現時財赤困局的唯一方法,因為復甦經濟來解困需要較長時間,且主動權不在特區政府。無論政府如何進行開源節流的工作,都會面對龐大阻力,因涉及既得利益。不過,政府的主要工作便是把資源合理地再分配,任何決定都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吃力不討好,其實政府只要找出有效的方法推行,討好不討好並非主要考慮。
梁錦松上任至今所定的經濟方向是合理而正確的,但財赤依然大增,主要是未有大刀闊斧節流,因此亦無法為開源鋪路,政府不大幅節流,市民不會接受加稅,這已是社會的共識。然筆者相信,這並非梁錦松的軟弱所致,而是他有一個優柔寡斷的上司──董建華,在新的高官問責制下,董建華的性格更累事。
在高官問責制推行前,各部門首長對於特首、政務司司長及財政司司長之建議縱有不同意,亦不會持強硬反對立場,故政策較易推行,但現時局長要承擔政策失誤之責任,難免會多考慮個人利益,自然有不同的處理手法,譬如說梁錦松要改革金融市場,馬時亨未必完全聽命;政府欲推高樓價,也得過孫明揚一關。梁錦松作為財政「揸弗人」,很多政策都會涉及其他局長,在現時的問責制下,他很難像過往一樣,指令其他局長接受某建議,能夠真正令各局長就範,就只有董建華的意見,但董建華的性格偏偏就是欠缺了這份能力。
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話事人,香港現時的困境需要的是一個有識見的硬漢,而非一個好好先生。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