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最近公布,本年度首半年的財政赤字達到708億港元。以此伸算,在2002-2003年度的全年赤字便極有可能會超出原先估計的400多億,令人擔心香港政府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政府的財政問題屬於公共財政(PublicFinance)的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卻與個人理財有類似的地方,就是必須量入為出。赤字的出現,很明顯就是支出大於收入。
為何在97年之前極少出現財政赤字問題,但回歸之後就有呢?這是因為香港政府的收入與開支結構不同,加上經濟氣候改變,造成一個結構性問題。
賣地收入是政府過往其中一項主要的收入,但98金融風暴以來,樓價不斷下跌,來自賣地和補地價的收益自然大不如前。政府現時所採用的賣地方式,是把可供出售的土地放在儲備表之內,讓發展商有興趣之時才勾地拍賣。這種賣地方式甚為被動,令到政府的賣地收益變得十分不穩定。其次是現時發展商手上仍有大量落成的物業尚未推出,爾來不斷有聲音要求停止賣地,令到政府這方面的收益更加不樂觀。
稅收是政府收益另外一個來源,主要包括利得稅及薪俸稅。但自金融風暴之後,經濟環境每況愈下,企業裁員減薪之聲不絕於耳,經濟環境惡劣,估計政府在利得稅收入方面不會理想。至於薪俸稅方面更加不平衡,只有少數人繳稅,而大部份的稅款主要由中產階層承擔,稅基實在過於狹窄。現時興減薪及企業瘦身,相信薪俸稅的收益短期之內不會大增。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