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解決財赤靠節流

財圈短談:解決財赤靠節流

最近困擾本港已久的財赤問題受到海外投資者的關注,標準普爾一馬當先將港元長期債務評級的展望,由原來的「穩定」調低到「負面」,原因是不相信港府的收入會隨經濟復甦回升到足以填補財赤的水平。
這是國際信貸評級機構首次對本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發出警號,雖然目前仍未正式調低評級,但如果港府在開源節流兩方面遲遲拿不出實際的成績來,則將來香港的信貸評級真的被調低,就會是一場災難。
雖然港府最近預測本年度的赤字提升到630億元,但實際上02至03年度頭5個月的累積赤字已達560億元,比較去年同期只有490億元,以及去年全年財赤是630億元,以這樣的增幅來看,本年度財赤有可能高達720億元!
正如古諺所云:「家有二千,日用二錢,毫無生計,用得幾年。」香港在經濟走下坡的這幾年,政府財政收入銳減,但開支卻仍無節制地上升,地產業這個過去的「大水喉」在樓價插水式大跌之後,也變得中看不中用,例如賣地收入佔港府整體開支的比例,就已由97年的33%大幅收縮到去年的只有4%。

公僕減薪勢在必行
在過去4個財政年度,有3個出現財赤,唯一的例外是99至2000年度,當局原來預算有300億元赤字,但美股科網熱帶動港股暢旺,加上當年的樓市小陽春,使港府得以「轉虧為盈」,錄得財政盈餘逾100億元。但這卻反映港府近年需要依賴非經常性收入(例如千億入市干預,然後包裝成盈富基金(2800)出售所賺的),去支付經常性的開支,正如不務正業者以賭波賭馬維生一樣,是不健康的現象。
雖然港府目前仍有幾千億元儲備,但如果仍然每年出現五六百億赤字,那麼不出幾年,香港便真的要借債度日了,這是特區政府、港人和北京都不希望見到的。
要解決財赤問題,不外乎開源和節流兩道板斧。在開源方面,以當前的經濟環境,要加稅或增加賣地收入都是比較困難的,於是矛頭轉向節流方面,節流無非是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和公務員薪酬,前者會激起市民不滿,而公務員則會拿起《基本法》第100條的「免死金牌」。不過「抵死」之處是《基本法》又同時要求港府要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那麼連年赤字的特區政府豈不已嚴重違憲?難怪梁錦松也希望借標普的降級預警,提醒大家要正視財赤問題。
據張五常教授的分析,現時大學生6000元的起薪點同20年前相若,但同公務員掛鈎的大學講師薪酬是當年的3倍,可見公務員薪金已與社會嚴重脫節。從經營的角度,港府大削公僕的薪酬已勢在必行;市民希望大家一起「捱世界」,也是合理的期望。只是這樣一來,又會產生新的矛盾和分化,正是「針冇兩頭利」。
姚遷 泛德國際投資董事
網址:fredrick-tayl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