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農業(932)事件發生至今雖然只有短短個多月,但已出現債主臨門以及手頭資金緊絀,筆者相信歐亞最後極可能會以清盤收場,令現有股東的投資化為烏有。由於歐亞大部份的股東均來自基金,在一朝被蛇咬後,機構投資者對該類企業必定會更加審慎。
近期民企股風波的發展,可以用風高浪急來形容,眼見一隻又一隻的股份涉及問題,令到市場對於停牌的企業變得極度敏感,繼早前在歐亞因上市時所提交的會計帳目有問題,以及大股東楊斌被國內監視拘留後,超大農業(682)亦在上兩周被會計師質疑過會計帳而需要停牌,雖然最後能成功與會計師達成「諒解」,管理層亦有作公開解畫,但在投資者的危機感上升下,超大在復牌後仍然受到基金經理「洗倉」,股價在連跌兩個交易日後才能站穩住腳。
今次所出現的問題,顯然是在於企業的透明度不足,以及監管上存有漏洞,若果在短期內未能針對性地對現有制度作出改革,相信只調查上市公司帳目及保薦人,不足以解決現有問題,企業出現問題而要向公眾進行解畫的情況,在未來還會繼續出現。
民企在年初被基金力捧成天之驕子,一下子被貶為「地底泥」,這事件可以證明兩點,第一,就是本港仍然未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一流的「投資勝地」,因為企業現存的問題不少,尤其是企業透明度仍然不足;另外,就是所有的投資觀點都是相對的,即是說,投資者不會再以股份所公布的歷史資料作為投資的考慮因素,只要企業價值一旦受到質疑,無論之前有幾高的投資評級也好,亦會被投資者摒棄。所以投資者是否投資,仍然是以企業之誠信及前景來決定,若上市股份之質素及誠信可能出現問題,即使是如何去降低交易成本也好,亦未必有投資者願意「犯險」,若果以為降低交易成本便可以吸引國際投資者在本港投資,實在有點不切實際。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