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統籌局消息人士表示,現行母語教學政策將要多實行四年,直至二○○六年九月才會改變;原有的一百多間英文中學,將可自動再延續英中地位四年。有中文中學校長批評,政府一拖再拖,「着數咗」英中,對中中不公平,拖延並會加深英中與中中之間的分化。 記者:譚秀嫺、倪清江
此外,教育署委託中大進行的研究指,中中學生成績普遍提升,尤以科學成績最為顯著;英文中學學生成績則普遍下跌。學者指出,英中是在英文成績「賺咗一粒糖」,但在其他科目「輸咗一條街」(見圖)!
政府在一九九八年強制實施母語教學政策,只有「一一四」間中學獲准保留英中地位,原謂三年後檢討,但二○○○年卻宣布押後兩年至二○○三年檢討。
消息人士昨稱,母語教學政策下的首批學生明年才參加會考;然後因應會考結果,當局再研究新政策和諮詢公眾,○四年公布新政策,也要一年半後才可正式實施,因為小五下學期及小六成績將作升中派位用途,最遲需於小五上學期通知受影響學生,所以到○六年才可實施。
消息人士稱,現有個別英中已有意「落車」轉為中中,但苦無「下台階」,希望當局援手;不過,仍以希望由中中轉英中的學校較多;當局在制訂新政策時,一不會完全放權讓學校自決;二不容許英中「掛羊頭賣狗肉」。
中學校長會主席黃謂儒坦言,沒想過「一一四」政策一行便是八年;當局一直拖延,只會造成學校分化,現時「英中」招牌吸引了全港最好的學生,這對中中不公平。
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曾榮光,將於明年初向政府提交母語教學對中一至中三學生成績影響的研究報告。據悉,研究結果與較早前中大教育心理學系主任侯傑泰進行的同類研究相若。
侯傑泰對五十六間中學共一萬二千多名學生進行六年的研究發現,在英語教學下,學生中一至中三成績普遍下跌,尤其在科學、歷史和地理科;英文科成績雖較佳,但幅度未算高。他說:「英語教學是賺咗一粒糖,輸咗一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