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報章上又看到學生因學業而跳樓死亡,心感不安,亦看出這是香港教育的悲歌。
我是兩名孩子的母親,孩子分別就讀小六及中三,當我是一個學生時,很恐懼上與英文有關的科目,因我真是一點也不明白,上課只是發白日夢,當年如有母語教學,相信我的成績會更好。所以教署推行母語教學,我是贊成的,但並不贊成在全港學校推行。
當我是一個母親時,我又再恐懼起來,因現在的教育制度非常混亂,家長和學生都無所適從。我覺得自己的孩子就像白老鼠,在實驗室裏任人魚肉。教育署要教育普及化,不讓精英學校專美,將原來五級組別改成三級,令學生程度分散,使精英學生被編配到普通學校,使他們的求學興趣減退,或被迫往外國讀書,使香港的精英學生漸漸減少;又將一些成績普通的學生編配到精英學校,因程度未能追上,而自信心受挫,害怕上學。
我認為應將現在的升中機制由三組改回五組,令每間學校因學生程度而制訂適當的教學模式,這不是標籤效應,而是師生們努力的成果,讓精英學校培育更多精英學生,不要再打壓精英學校,精英學校有能力進行英語教學,有抱負培訓未來的社會棟樑,若為遷就制度而改變他們的教學方法,師生們只會像漏了氣的氣球一樣。只靠幾個所謂教署的高官決定,便能左右香港整個教育運作嗎?
香港教育應因材施教,讓精英更精英,讓學校自行決定中英文的教學模式,讓成績稍遜的學生,安排師生比例較少的班房,讓老師有更多時間照顧及了解每一個學生的需要。與其打壓精英學校,倒不如集中處理管理不善的學校。
郭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