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歐洲「強人」的德國,自從揹起隔壁位窮兄弟之後,經濟逐漸變得「虛弱」,近兩年經濟增長平均僅錄得0.5%,差不多位列歐洲各主要經濟體系之榜末位置,正因如此,歐元區整體經濟從而被拖低,如果仍不思進取,謀策重振雄風,如何領導歐元區與美國抗衡?
德國的問題在於整體結構陳腐,導致經濟發展受到掣肘。昂貴的社會福利制度,令工資成本居高不下,高稅率及欠缺彈性的勞工市場,加上政府過度官僚化,儘管改革有心,但卻非常緩慢。
現時德國經濟面對的困難是內部需求異常疲弱,投資不前,通脹率相對地高,歐元區「一制通用」的貨幣政策,未能為德國帶來較具彈性的宏觀經濟調控條件,財政政策又受「馬城條約」規限,財赤預算不得超越GDP的3%所束縛,試問又怎能有所作為?為促使經濟長遠有效率地發展,唯一可以變通的方法,便是加快步伐進行內部結構改革,不然「好彩」便原地踏步,不幸者有可能重陷衰退。
隨着美國消費力有逐漸減弱迹象,或帶動全球經濟放緩,依賴出口推動經濟的德國又豈可獨善其身?不徹底正視問題,盡快作出應變,不難被譏為「歐洲病夫」之餘,更是歐元區之一大包袱。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