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有性無愛 - 康 妮

香港教育有性無愛 - 康 妮

香港教育有性無愛,炮製出來的,會是怎樣的精英?
教署明年為高中理科生開設綜合人文科,本有「愛情」環節,後來刪去「愛情」二字,令人費解。
原來「愛情」字眼,在教育官員眼中比「性」還難接受。既然可以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為何不敢教授愛情?
本地教育「先性後愛」,道理已說不過去,如今居然在第二次諮詢文件中刪除「愛情」環節,怎不叫人對本地教育發展倍感失望。
報道指教署官員說愛情難教,因未拍過拖的學生無從討論和戀人相處,老師考核也有困難。
我們都讀過書,讀過李後主、蘇軾的詞,也唸過李白、杜甫的詩,但我們都未經歷過國破家亡、壯志未酬,為何又沒有問題呢?
上經濟課時,我也未買過股票炒過期指外滙,為何課程又可以涉及呢?
上歷史課講法國大革命,難道又說中學生未曾革命過,很難討論甚麼是革命?
更可笑是老師考核困難的問題,在我們的教育制度中,傳授知識目的原來是為了考核,難怪大家說學生讀書最大目的是為了考試,不是獲得知識,或啟發思維。
認為愛情值得編入課程的,不一定要有考試。真的要考試也實在簡單,只要給學生一個愛情處境,讓他們寫一篇文章,談談看法和感受就可以。
愛情教材也多的是,太多詩詞和文學作品都是寫愛情的,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最經典,易看些可以叫學生看金庸、亦舒、張小嫻的小說,拿流行歌詞討論一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