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力量 打破超市壟斷

團結力量 打破超市壟斷

過去數年持續的通縮,香港人已習以為常,全港市民普遍預期物價還會向下調整的同時,消費者委員會卻發表報告,指兩大超級市場連鎖店的價格靜悄悄地向上調。報告發表後,全港市民嘩然,要求減價的聲音,此起彼落;儘管輿論及立法會議員不斷向有關機構施壓,減價還是遙遙無期;超市連鎖店的大老闆更公開指,超級市場的營運毛利極低,投資超級市場有如「雞肋」。筆者並沒有超級市場的營運數據,對有關的言論只可抱懷疑的態度。

超級市場連鎖店的價格偏高,對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來說,是心中有數,當中嬰兒用品及日常用品的售價,如奶粉、牙膏等等,比一般的藥房高出許多;她們大多只會在超級市場連鎖店選購減價貨品,沒有折扣或優惠的產品,光顧規模較少的零售店可能更化算。


供應商無奈被操控
從經濟學的角度,超級市場連鎖店的規模龐大,除非有關機構的營運效率奇差,否則單是規模效應亦足以使營運成本降低;更何況供應商給予的大訂購折扣,產品的成本價理應遠較一般零售商為低,在明顯的成本效益下,售價不降反升,實在令人費解,究竟超級市場連鎖店是「薄利多銷」,還是「厚利多銷」呢?
超級市場連鎖店雖然不是獨市經營,操控市場價格的能力卻十分高,另一方面,因為擁有數以百計的零售網絡,更有龐大運輸隊伍及自設貨倉,每次的入貨量比一般的批發商還要多,簡單來說是同時扮演了零售商及批發商的角色。供應商對這大客戶是既愛且恨,「愛」他們的定單,「恨」他們的壓價能力。超級市場連鎖店推出的特惠產品或促銷活動,往往要供應商在貨源及售價上配合;超級市場連鎖店的諸多要求,供應商是敢怒而不敢言。在市場學上,超級市場連鎖店是透過龐大的零售網絡,形成「管理式垂直行銷系統」,即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形成一個整體系統。在商言商,目前香港零售業的結構,供應商是在無選擇的情況下,接受超級市場連鎖店的「操控」。
不同形式的「垂直行銷系統」在世界各國經常出現,但許多先進國家均有反壟斷法例,市場佔有率絕不會如香港那麼高。在香港,一般零售商要與超級市場連鎖店爭一日之長短,有如癡人說夢;再加上,他們在不同地區採取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居住在競爭較激烈地區的住戶,常常會收到林林總總的優惠券或現金券,最終導致小商戶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

政黨會員網絡幫助
特區政府經常被批評過度保護大商家利益,要求政府制訂反壟斷法例,打擊大集團的既得利益,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小商戶除了自求多福外,還可以透過市場機制與超級市場連鎖店競爭。首先,他們的最大優勢在於能以低價入貨;個別小商戶因為訂購額少,缺乏規模效應,強要供應商減價是於理不合;若零售商能團結力量,組織成「零售商合作社」,集體向供應商購貨,成本價可望大幅降低,生存空間便能提高。
但問題癥結,是如何促使零售商成立「零售商合作社」,當中涉及的人際網絡等等,絕不是個別小商戶所能處理。筆者相信,擁有龐大會員網絡的政黨,如民建聯及民主黨,會員中定必有頗多小商戶的僱員或僱主,他們可以嘗試在不同地區的黨支部,挑選合適的零售商或藥房作為試點,協作小商戶成立「零售商合作社」,對抗超級市場連鎖店的壟斷。不論計劃是否成功,政黨亦可透過這次機會,加強黨支部的實力和增加黨員的來源;假若計劃成功打破壟斷,全港市民將是最大的贏家。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