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通縮已持續了47個月。上周政府公布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再按年下跌3.7%,顯示情況繼續惡化。
現時環球經濟由盛轉衰,多個主要經濟體系皆面對供應過剩的難題。由於通縮會導致實質利率上升,打擊消費意欲及投資信心,企業方面亦難以透過上調產品價格開源,故其邊際利潤也難於短期改善,公司的股本回報及派息比率自然相應減少,故此,各行各業均傾向以節流去改善盈利表現。
經濟處於通縮期愈久,投資優質股必贏的理論也未必成立,始終牛市與通縮兩者乃絕緣體,企業盈利萎縮程度可能比物價更快,所以環球股市仍需共度時艱,才能夠「還魂轉勢」。
雖然有謂能源價格攀升可抗衡通縮壓力,然而,能源或商品價格上升,除了令到央行減息能力受到限制外,個人及企業花在燃油的成本開支亦會上升,直接削弱市場實質的購買能力,中長線來說,效果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各位讀者需緊記,切勿以應付通脹方法來應付通縮,投資組合部署宜盡量靈活,除預留現金應急外,其運用方式也有很大分別。
多持現金,於高通脹期難以追隨物價飛揚;在通縮環境下揸現金,名義回報雖低,但在扣除通縮後的實際回報和現金購買力卻可相應提升。
由於在此期間股市(除了個別具備「抗通縮能力」的公用股外)及樓市走勢往往長線橫行,所以在部署投資策略時,應以務實角度出發。核心項目可以選取有穩定收益的項目為主,例如政府及機構發行的債券。此外,近年崛起的結構性投資項目也可考慮,但需視乎產品年期及穩定程度。至於追求絕對回報的基金(例如兼備多元化策略及具利潤保證的對沖基金),也可以持有。
黃敏碩 亨達投資研究聯席董事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