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買債券應以「本利齊收」作目標

陸叔理財:買債券應以「本利齊收」作目標

投資者考慮投資債券時,最好以「保本」及「收息」為考慮因素,即持有至到期日才「本利齊收」。

愈來愈多投資者喜歡投資一些有較穩定回報的金融產品,除了有穩定股息派送的公用股外,債券相信是另一類較受歡迎的產品。
提及債券,普遍投資者雖有聽聞,但由於過往投資債券所需要的資金較多,故參與者多為基金大戶或一些專業的投資者。近年債券趨向零售化,希望吸引更多小投資者參與,好像早前地鐵發行一批不同年期的零售債券,公開認購反應便不俗。由此可見,零售債券被接受的程度日漸提高。
不過,我個人認為本地債券市場的推廣似乎略嫌不足,有接觸過股票的市民,普遍會覺得債券是一種頗「艱深」的產品。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不妨將債券簡單化吧!

認購價有別參考價
好像地鐵早前的一批零售債券,其實跟新股上市一樣,都有公開認購(IPO)活動。跟新股招股不同的地方,就是大家除了要留意債券定價外,還要留意債券年期及票面息率,當中尤以後者更為重要,因為這是債券到期日後的回報。
大家要留意一點,假設某某公司三年債券的入場費是50,000港元(不計算其他認購費、託管費、代收利息費、中途贖回手續費等),其票面息率為3厘,但實際的收益並不足3厘,原因是債券「實際認購價」會跟「招股書」上的「參考價」有分別。舉例說,若果實際債券認購價較招股參考價高出1%,即50500元。假設該債券每年派息一次(通常是每半年派息一次),根據其票面息率3%計算,一年派息理應為1500元(50,000元的3%),但由於實際的認購費為50500元,所以一年實質收益是2.97厘(1500÷50500×100%)。若果進一步扣除其他費用,實際回報會較票面息率更少。

不少投資者認為債券的其他費用太多,會拉高其投資成本,因而對投資債券興趣不大。但事實上,當我們買賣股票時,中間也牽涉不少手續費,只不過大家習慣了這些開支罷了!

息貼底債價難升
我曾經認識一些喜歡「炒債券」的朋友,即是低買高賣,以賺取利潤。但大家需要留意:第一,債券本身有自己的年期,假若到期日前沽出手上債券,可能牽涉一定成本;第二,「炒債券」跟「炒股票」不同,要透過買賣債券來賺取可觀的利潤,通常要在減息周期時始才可行。由於現時環球息口向下的空間有限,理論上債券價格向上的空間不會太大,因此,當投資者考慮投資債券時,最好以「保本」及「收息」為考慮因素,即持有至到期日才「本利齊收」。換句話說,投資債券最好以長線回報為目標。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