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掌握理財的重點,懂些數學公式是少不免的。例如昨天在《金融小百科》之中的複利率公式,就十分實用。
理財其中一個要點,就是「量入為出」,最好不要先使未來錢。就算真有財務需要,也須貨比三家,先比較不同財務機構的利率,再衡量自己的償還的能力才下決定。否則,錯誤高估自己的還款能力,又或者低估了信貸的實質利率,後果可以是很嚴重的。
在一些公屋的電梯之內,不難會看見一些宣傳單張,說向某財務公司借錢十分容易,只需致電申請便即批。這些單張對於一些貪方便又不想涉及入息審查程序的借款人,可能會構成危險,後果可能是要承擔高昂利息,甚至面對永遠還不完的債。
筆者並沒有實證來計算這些放款的利率,但相信利率一定比信用卡的息率還要高。不知道讀者有沒有聽過如「九出十三歸」一類的「大耳窿」術語,大家可以利用複利率的方式計一計,其實質利息是多少。
「九出十三歸」的意思是借一萬元實收九千,但到期時要還一萬三千。因此以單利率計算,息率達44.4%。如果每三天「起釘」一次(計算息口一次),一年不還息還本的話,欠下的款項會是:
$10,000×(1+44.4%)122
=$2.9322×1023
一年有365日,因此一年計息便多過122次。所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一個天文數字──共有23個位,比起億元還要多出很多倍。因此,如果借了大耳窿錢,根本沒可能還得清。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