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歲時很喜歡看恐怖片,試過一次看了四套《猛鬼街》系列,而且一邊看一邊嘻哈大笑。那時候膽生毛,Tryme!
直至前幾年看《午夜凶鈴》,小妹發現膽毛開始脫落,回到家裏經過電視機竟然心驚膽跳;女鬼爬出電視機的一幕,使我想起兒時看過的日本鬼片《怪談》,那種緩慢的節奏有助觀眾自己嚇自己。
懷孕時連《不速之嚇》也不敢看,DVD放在家裏足足半年,孩子出世後才敢看,但已經知道劇情,沒刺激。
之後看泰國導演拍的《鬼眼》和新一代港產鬼片《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但始終覺得拍不出日本恐怖片的那種陰森。
陰森比血腥更恐怖,越是無形就越能牽動觀眾的想像,荷李活和港產片導演不愛緩慢節奏,怕觀眾苦悶,趨向用音響和核突(聽覺和視覺)的刺激,較少採用「自己嚇自己」的效果。
鬼片裏的鬼,一般來說都是威脅主角,但日本鬼片導演可以拍出一種「驚嚇的共鳴」,令觀眾覺得惡鬼除了要搞戲中主角,也要從畫面出來找觀眾啊!
最近八卦,在網上找到《午夜凶鈴》美國版的預告片,看了不夠三秒,還是快快手關掉視窗,你要不要測試自己的膽量?那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