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有個問題怎也想不通,要勞煩各位讀者幫幫忙。話說好友燦哥,他原本擁有3000多萬現金,無任何負債,在今時今日,坐擁這筆資金理應不錯。雖然早前燦哥一時支出過度,花去了600多萬,即使這樣,他仍有2000多萬淨現金,基本上手頭仍頗充裕,但不知何故,某朋友竟建議他去借貸,來解決這失去的600萬。
各位讀者,假若你像燦哥般擁有2000多萬元淨現金,會不會為失去的600萬而舉債?老實講,燦哥這麼富有,又何須借貸?
上述例子,正好反映近日香港政府的境況,由於市場估計今年港府的財赤可能高達600多億元,因此近日某些人士便建議政府發行債券來應付財赤,並謂待日後市場好轉,才再恢復賣地云云。據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截止2001年11月30日,港府的財政儲備為3753億港元,在扣除今年的600餘億元財赤後,港府應尚有(接近)3000億元的財政儲備。跟很多地區不同之處是,香港並沒有外債,故此目前香港雖然有財赤,正在「食老本」,但卻無資金壓力,相對很多國家來講,香港現時可謂仍頗富裕。
正如任志剛先生於2002年10月18日《觀點》中指出:「香港整體的對外金融資產遠遠超過對外金融負債……於2001年底,香港的對外金融資產淨額達2720億美元,相當於2001年本地生產總值的166%。這是極高的水平,更是全球之冠。日本的相應數字為35%……排行第二。」由此可見香港對外財政狀況之穩健,既然如此,香港為何要舉債?
坐擁巨資而又無外債,但仍要舉債的唯一理由,便是沒有信心在耗盡3000多億元儲備前,可解決財赤問題,若真是如此,這便麻煩了。
近期不少人建議政府透過發行債券來舉債,可是他們好像忘記了發行債券是要付利息成本的。
以港府發行4000億港元債券為例,參考美國30年期債券的5厘票面息率,每年的利息支出便高達200多億元。目前香港的困境是入不敷支,才出現財赤,既然政府連基本開支也解決不到,試問又怎可應付每年額外多出的200餘億元的利息?故此,若沒有一套可解決財赤問題及支付利息成本的計劃,貿然發債只會增加每年的財赤,並加快耗盡財政儲備。
至於為何要舉債4000億元這麼多?既然現在有3000多億元財政儲備也認為不足夠,當然要借多點。此外,在港府的評級仍是AA-,尚未被調低,利息成本未提高,當然要趁機會借多點。可能你會講,以借來的4000億元投資,便可賺取足夠的利息成本,換句話說,即每年回報最少逾5厘以上。若你這樣想,奉勸各位看看外滙基金的投資回報!
當港府決定大量舉債時,某程度暗示耗盡儲備前,也不能消滅財赤,否則又何須支付每年百多億的利息?屆時若沒有一套令人信服的計劃,後果可能只會引來國際大鱷興風作浪。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