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黨領袖席爾瓦(LuladaSilva)上周日以62%壓倒性選票順利勝出,成為巴西新一任總統,明年1月正式履新。
歡呼聲過後,席爾瓦須面對及解決國內種種難度極高的問題。「改善民生、增加就業」是席爾瓦競選時向國民提出的承諾,但是否能履行,看來並不樂觀。
受國基會(IMF)貸款條件的束縛,巴西必須在2003年開始,維持每年以國內生產總值計3.75%的財政盈餘。如此一來,政府面對的困難是,除要支付沉重債務(約3,480億美元)負擔之利息外,一方面須緊縮開支,另方面要設法刺激經濟增長,若沒有足夠「銀両」支援,或有「生水」流入,要改善民生,增加就業(應承製造1000萬個職位),實在談何容易!
此外,巴西貨幣雷阿爾(Real)由年初至今,兌美元已貶值超過40%(由2.75雷阿爾跌至3.95雷阿爾兌1美元),短期利率則飆升至21厘,如果在短期內未能建立投資信心,從而穩定貨幣滙價及將利率下調,則在全球投資者正逐漸將資金撤離風險高新興國家,尤其是拉丁美洲為甚的情況下,單靠借來但有限的資金,又是否足夠刺激經濟增長?
無疑相對低滙率可以吸引外資來當地設廠(快意及福特等大車廠已義無反顧),可是貨幣若持續貶值,加上通脹肆虐,投資商家豈不是得不償失?
為得到國際金融機構的援助,必須答應和履行開出的條件,到頭來或被迫放棄某些對人民的承諾,正是「順得哥情失嫂意」,如何摸石頭過河,真要考考席爾瓦和其顧問團的智慧矣!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