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剛把港元評級展望由穩定調低至負面,令市場更加關注港元會否受壓而貶值。雖說特首再三保證聯繫滙率絕不會在他任期內脫鈎,但居安思危,將來事態如何發展,誰也說不準。面對身家財產可能「縮水」,香港市民又有甚麼自保方法呢? 記者:袁國守
最簡單直接,自然是把港元存款兌換為其他外幣,當中美元肯定是首選。小存戶Raymond表示:「要是港元與美元脫鈎,1美元便不只兌換7.8港元,很可能是9港元,甚至10港元,手持美元的話,便能即時受惠。」
然而,經常把美元轉回港元,將難免蝕去買賣差價,而把港元兌換成其他外幣,更要面對滙率風險。
一般人只會關心手上現金會否因脫鈎而貶值,但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很多人只想着手頭現金會否貶值,而忽略了擁有的物業。有些財技高手會把樓宇做按揭,然後將借回來的錢轉為美元,或用作購買美國債券,但這並非一般人可以做到。」但投資債券也有風險,這點投資者必須明白。
他續說:「一個做法是開設離岸戶口,並存放美元。持有的壽險保單也應以美元結算。投資方面,有人喜歡購買貨幣市場基金,但這類基金過去表現不太好,宜把部份資金轉至環球股票基金。」
亨達投資研究部聯席董事黃敏碩則指出:「在現時通縮情況下,尋找一些追求絕對回報,或穩定收益的基金較上算,例如高收益債券基金和房地產按揭基金等。」購買港元資產以外的基金,其實已達到離岸投資功能。
此外,有個別銀行會向「大客」銷售港元兌美元期權,以助存戶對沖港元貶值帶來的損失。存戶只要每年支付低於總保障資產1%的期權金,期滿日若果港元已貶值,便可行使該期權,以預先定下的兌換率換取美元,從而減輕損失。這如同買了一份「港元貶值保險」,好處在於不用即時把資金變換成外幣,而且部份未能及時套現的資產,例如房屋,也能藉此得到保障。可惜的是,一般零售銀行很少會向小存戶推介這類期權產品,如自問身家豐厚,不妨親身向私人銀行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