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絕不能單看本地市場的變化,對於外圍市場的變化,投資者亦要留意。
昨日和大家談過樓市的投資問題,今日想將話題擴大一點,由幾百呎的單位(當然可以是幾千呎的豪宅)跳到全球化的問題上。
或許會有投資者問,全球化的問題,跟投資理財有何關係?尤其是不少投資者都較喜愛集中在本地的投資項目上,如香港的股票市場、港元的定期存款等。最多因香港政府的財赤嚴重,為了減少風險,才有較多人將部份資產轉至美元的存款上外,本港的投資者一般很少接觸其他地區的投資項目,故全球化這個議題,本地投資者相信很少留意。
由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開始,至阿根廷的金融危機爆發,再到美國九一一事件,以及近日巴西政權的更替,一切一切事件似乎都對本港的金融體系起牽動作用,故全球發生的任何問題,投資者實在不應忽視和忽略。
其實大家只要細心留意恒指成份股當中如滙豐控股(005)、中移動(941)及和黃(013)等藍籌股,其主要業務均並不在本地市場,每當外圍局勢有變化,這些股票的價格定必出現波動。由此可見,投資理財絕不能單看本地市場的變化,對於外圍市場的變化,投資者亦要留意。
不過,有投資者或會留意到,不少國家都存在反對全球化的聲音,而上述提及的外圍變化因素多屬利淡,這又是否代表全球化乃一個增加投資風險的因素呢?
其實,全球化的方向本身是正確的,因為概念是由富裕國家去幫助貧窮國家,令貧富懸殊的鴻溝能逐步收窄,讓全球多些人能富有起來,這對全球的經濟發展絕對能起利好的作用。問題是一些富有國家因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在援助貧窮國家的同時,卻加添不少附加的條件於其中,令貧窮國家雖然能解燃眉之急,但由於要應付日後的還款,少不免要透過加息、加稅等行動去增加收入,以致經濟不但未能因得到援助而有所起色,反而因為息口上調、稅款開支的增加而陷入另一個谷底之中。因此,有人對全球化這個議題作出批判、反對,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不但未能因全球化而受惠,全球化反而為他們帶來更慘淡的生活。而當問題繼續擴大下去時,引發的連鎖性問題自然更大,如一些恐怖襲擊的問題、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等,只會令全球的經濟蒙上陰影。
因此,在各國推動全球化的同時,希望他們能切實留意貧窮國家的需要,把自我保護的意識降低,這樣才可望令全球化的推行更加順利。投資者亦應小心留意全球角落發生的任何新聞,因為這些消息極可能影響他們的投資成果。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