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跟過去經濟起飛時代有很大分別,樓房已不再是高增值的「資產」,投資者抱着買樓是買入「資產」的想法亦要調整一下了。
樓價大幅下滑,再加上發展商及銀行以不同形式的「上會」優惠作招徠,普羅大眾基本上「零首期」也可以置業。
根據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安居樂業」是人生一個頗重要的目標。由於現時樓宇按揭息口頗低,供樓與租樓的支出相差無幾,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置業,原因是他們認為每月的支出最終會變成「資產」。
理論上,這種想法是毋庸置疑的,但從實際情況而論,置業人士在「上車」前必須留意以下幾點:
首先,即使特區政府宣布有意托市,但以現時本地的經濟狀況,樓價向上的空間始終有限,以樓房作資產增值的投資工具,似乎有點不合時宜。所以,若大家現階段計劃買樓,必須有自住為目標的心理準備。
另外,千萬不要抱着買了樓之後便擁有一件「資產」的心態,因為當大家以「零首期」或「三成首期」上會後,樓房必然是按了給銀行。換句話說,供款的責任未結束前,這層樓房並非是你的「資產」,反而是一項「負債」。基於現時的經濟狀況,這項「資產」有機會成為「負資產」,令你得不償失。坦白說,現在跟過去經濟起飛時代有很大分別,樓房已不再是高增值的「資產」,投資者抱着買樓是買入「資產」的想法亦要調整一下了。
此外,樓房始終是流動性較低的「資產」,大家決定買樓之前,必須要有一個較長遠的計劃。我所指的計劃是指大家要預計在可見的未來,會否在香港落地生根(如建立自己的事業、家庭),而年輕的一輩更加要想清楚這項因素。過往香港經濟欣欣向榮,在香港落地生根毋須太多考慮,但現時不少人會北上工作或到別處發展,在這情況下,有樓在手只會形成一種無形的負擔。第一,沽貨套現會較以前困難;第二,即使閣下願意低價放盤,市場也未必即時有承接力。
所以,我以過來人經驗告訴大家,買樓並非單單買一個家居那麼簡單,而是一個「整盤的未來計劃」。若果部署失當,會影響日後掌握其他發展的機會。我曾經認識一個年輕人,他投身社會工作不久便置業了。由於當時工作穩定,而且收入足夠負擔當時的供款,縱使當時有另一份他更喜歡的工作虛位以待,但礙於工資較低,在要供樓的大前提下,他還是選擇了原有的工作。其實,最終他的事業發展好與壞是一個未知數,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為了供樓這個負擔而放棄了一個機會。所以,我時常問年輕人,你們買樓的目的是甚麼?若果真是安居所需,那便沒有法子,但若果因為樓價抵買,又或者抱着人有我有的心態去置業,則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