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轉得好快。在官場,「凝聚力」這個自七月一日才引入的新名詞已經有一點點out;兩星期前與一位高官吃午飯,他說:「『凝聚力』這個字不太準確,我比較喜歡用『承擔』。今日香港人最需要的是承擔。」
過兩天,又有另一位政府高層如此說。
事情應該由《信報》老闆林行止一篇文章說起。林先生這篇文章,標題《港人應學金管局,多持美元少港元》,標題講了內容。
計及上述兩人,已經有四名政府中人跟我主動提起對這篇文章不以為然。他們覺得,鼓勵香港人「多持美元少港元」,並沒有考慮社會利益。有高官咬牙切齒:「寫文章、做新聞應該要有承擔啊!」
我一直深思。生活在香港,當然想香港好,但承擔就不可以寫「多持美元少港元」的文章?……諷刺的是,前兩天,有即將退休的高官卻告訴我,他拿了退休金後,第一時間就會把鈔票轉做美元存款,以免一旦政府改變聯繫滙率,損失慘重。
上周五,梁錦松在立法會講財政赤字,一次又一次提大家要「承擔」;然後,身在墨西哥的董建華回應財赤也重複選用「承擔」兩個字。事實很清楚,一個新興名詞已經殺入官場:「承擔」。
甚麼是「承擔」?字面看,「承擔」比「凝聚力」多走一步。凝聚力只是背後一股推動,而承擔則要付諸行動了。但政府高層千萬不要誤會,「承擔」絕不代表事事與政府步伐一致,例如新聞界的承擔就是寫出自己相信的事實,而不是政府喜歡的事實。大局為重,但你的大局,不是我的大局;政府的大局,不一定是普羅市民的大局。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