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伊拉克不利反恐計劃

攻伊拉克不利反恐計劃

峇里大爆炸造成重大傷亡,印尼和澳洲兩國至今仍一片愁雲慘霧,居民飽受恐怖襲擊慘痛煎熬。時至今日,連最與世無爭的度假勝地,最遠離是非的遊客,也隨時成襲擊目標。

美國凱托研究所資深研究員DougBandow

遇到這類變故,負責任的政府應當機立斷。澳洲總理霍華德就隨即表明,將繼續支持美國打擊恐怖主義。兩國報章也紛紛促請政府緊守反恐立場。
兩國政府必須迅速公開表態,至少這可以讓兇徒知道,殘害平民百姓決不能影響國家政策。但正如美國在九一一襲擊後,立即調整外交政策,澳洲、印尼及其他美國盟友,也必須檢討外交政策的目標及策略。

恐怖組織更難防範
冷戰結束後,傳統危險勢力陸續瓦解,以致很多年來,泛太平洋地區雖與美國共同進退,但並沒有相應的防備。
一些潛在危機固然不能抹煞:中國或有可能派遣艦隻出動;印尼縱然貧困不堪、經濟疲弱、政局動盪,地區、社會和教派分歧對立,又有伊斯蘭恐怖主義威脅,仍有可能出兵威嚇鄰國;印度和越南也許忽而好戰;日本極右組織也可能再次突擊東京。這一切無疑都有可能,但發生機會極微,美國實在不必到處駐軍協助盟友。
比較九一一襲擊和峇里大爆炸,可以看出,現時針對亞太國家的襲擊,更加神出鬼沒,組織更鬆散,也更難防備。各國因此應制訂更現實的國防安全目標,並重新制訂分工的安排。
布殊政府雖然自命世界警察,聲稱美國將協助各國打擊一切恐怖主義活動,然而,就連情報顯示,阿蓋德組織活躍的十多個國家,美國也無法將其連根拔起;因此,澳洲、泰國、南韓和日本等國家,肯定遠比美國有條件對抗打擊東南亞的恐怖主義。
這些國家不應以美國代理人的姿態出現,而應該作為與美國友善的獨立國家,按本身的利益和國防目標行事。它們顯然比美國更關注亞太地區的安全。
具體來說,這些國家可以主動加強區內合作,為各國進迫伊拉克作掩護。另一方面,恐怖主義在其國內造成重大傷亡,正好說明盟國須負起重大責任,致力規勸布殊政府,應該集中精力處理當前急務,即打擊全球恐怖主義。
伊拉克政權無疑卑鄙邪惡,其政府不斷謀取大殺傷力武器。推翻薩達姆,世界必定更美好和平。不過,在九一一之後,這些因素其實並未改變,而世上也不只伊拉克一個殘暴政權。現時既未有確實證據顯示,薩達姆與阿蓋德組織聯繫密切,似乎沒有充份理由決定急急攻打伊拉克。
打擊恐怖主義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峇里夜總會大爆炸、美軍驅逐艦在也門遇襲、駐紮科威特美軍遭槍擊、加上恐怖分子在美國波特蘭、俄勒崗、布法羅和紐約等地陸續落網,都充份說明這一點。貿然進攻伊拉克,只會分散反恐戰爭的資源和關注焦點,實非明智之舉。

激發伊斯蘭教仇恨
此外,攻打伊拉克勢必激發伊斯蘭教徒仇恨,有助恐怖組織招募新血。中東和東南亞地區政局並不穩定:激進回教政黨在巴基斯坦國會選舉大勝、菲律賓清剿回教叛亂組織未見成果、以巴衝突仍然持續、而印尼正面對歷來最嚴峻的國家安全考驗;美國此時出兵,無疑在這些地區澆上汽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衝突一旦蔓延,中東和東南亞地區的人民,幾乎必定遭戰火吞噬。
布殊政府打算匆忙開展另一場不必要戰爭。澳洲、日本、南韓和泰國等國家,有充份理由斡旋制止。這些國家都是美國多年來的盟友;除日本外,均曾與美軍並肩作戰;而且四個國家均對區內經濟繁榮有重大貢獻。
國防聯盟關係應達致清晰的目標,而不是單單為自身永久持續而尋求新的理據。峇里大爆炸事件清楚顯示,各國有必要在持續而緊密的關係上,重新制訂分工安排,才能應付新一輪的威脅。這些多元化的國際夥伴關係,應逐步讓各國有更大獨立自主空間,如實反映美國及其盟友的策略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