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輪投資者常犯的毛病,往往大同小異,只要能吸取他人經驗,避免重蹈覆轍,定能增加勝算。筆者已於上周介紹了其中5項投資窩輪的毛病,餘下5項茲臚列如下:
窩輪「快上快落」的特性,對投資者尤為吸引,有時一日內的賺蝕金額,以百分率計甚至可以抵得上傳統基金或股票一年的賺蝕,故此,投資者必須有在最壞情況下,可能會損失全數投資金額的心理準備。但要將損失減至最低,還是可以的──在情況許可下,不妨訂立及嚴格執行一些止蝕策略,從而避免由短線買賣演變成長線投資。
要緊記分析時態度應盡量客觀;遇到市場出現恐慌時要保持冷靜,不要自亂陣腳,因為恐懼、貪婪往往是導致在市況逆轉時走避不及的致命因素。
與其憑空想像投資窩輪的風險,倒不如將它量化為實質數據。投資者可利用有效槓桿比率(effectivegearing)量度認股證單日的潛在升跌幅度。有效槓桿比率愈高,窩輪價格的波動性愈大,涉及風險也相對較高,買賣必須「貼市」。根據過往經驗,當市場大幅波動時,有效槓桿比率高的股證,表現往往較為突出。有效槓桿比率的計算方法,是將槓桿比率乘以對沖值,這數據在一般報章或財經網站都有刊載。
一些距到期日較長的「價內」認股證(如在明年10月才到期的中信泰富盈息認股證9352,行使價低至$12)其有效槓桿比率及價格波動較低,可能適合一些投資經驗較淺或不大活躍的投資者,作為「小試牛刀」的試金石。
另外,窩輪投資者也要考慮注碼,切忌由於窩輪面值低而投放過量金錢,以致面對的風險最終超越所能承受的程度。
截至上周四(10月24日)為止,15家發行商已在本地市場推出合共超過500隻(包括一些已到期的)跟50多種與不同股票、指數掛鈎的窩輪。投資者只要稍下苦功,便大有機會發掘一些具有潛質的寶藏(當然也有選擇錯誤的可能)。面對大量條款相異的選擇,投資者要對窩輪的分析數據有基本的認識,不應停留於只選擇成交量高、溢價低股證的階段,亦大可再進一步研究時間值流逝對「價內輪」、「價外輪」、「末日輪」的影響,或如何利用有效槓桿比率及對沖值來預測窩輪價格的變化等。
一般投資者傾向將成交量與窩輪本身的優劣混為一談。他們相信,成交量多、街貨量高的股證才足以代表足夠的流通量。
其實,窩輪成交量是一個「過去式」的名詞,成交量高並不保證投資者未來能用合理價格買賣。至於流通量則是「現在式」的名詞。流通量高代表投資者可以在任何市況下,以合理價格在市場進行買賣。在一般情況下,成交量大的認股證可被理解為流通量高,但流通量高的股證不一定交投活躍。良好的「流通量」意味着投資者可隨時自由進出,對窩輪的短線買賣尤其重要。
在選擇股證時,投資者可能只集中在數據上,忽略了比較不同發行商的往績表現。事實上,發行商在市場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特別是在窩輪的報價表現上。然而,並非所有發行商都能夠日復日的為所發行的股證積極報價,因此,投資者應優先考慮信譽良好的發行商。
(二之二)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