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公布的數據,香港上月物價跌了3.7%,很不幸地,香港已經歷了48個月持續通縮,與鄰國日本比較,真有同病相憐之感。自二次大戰以來,只有通脹才是各國經濟的搗亂者,但步入02年,有愈來愈多迹象顯示,通縮有機會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絆腳石,弄得不好將會帶給全球很大的經濟災難。
美國經濟是發達國家中持續增長最好的國家,但其國內物品價格卻不斷下降,若以比較準確的GDPdeflator來量度近期通脹率,得出的結果是1.1%,這是40年來升幅最小的。但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歐美國家在現階段雖然面臨物品價格下降,但整體經濟還不會陷入通縮,主要理由是現在發達國家的經濟有過半是與服務業有關的(包括政府各種服務)。
服務業的定價是以工資為基準,在世界任何地方工資都是最難下調的,特別是政府和那些具壟斷性的企業,所以服務收費暫不會大降。話說回來,很難下調,並不表示不可能下調,假以時日,任何機構都要服膺經濟規律,該調整的終要調整。
現時歐美主要國家,雖然日用品價格不斷下降,但房屋價格卻在近年大升,大大抵銷了通縮威脅,這當然是拜超低利息所致,但這些現象正顯示出那些國家正面臨有機會掉進通縮陷阱的危險。試想想,人們願意借下巨額按揭貸款來購房屋,主要原因是預期屋價會不斷上升,一方面賺錢,一方面也有保值的意願。但在絕大部份情況下,房屋價格是否上升是取決於通脹因素,如通脹持續,百物皆升(特別是房地產),同時也令實質借貸負擔(包括按揭貸款)逐年減少,此消彼長,所以房地產是通脹環境下最好投資。但如今歐美面臨的通脹似有若無,經濟呆滯不前的局面,房屋價格極可能見頂回落,那些背上巨額按揭的人,在沒有通脹壓力下,還款的包袱會愈來愈重,因為在物價回落的時候,現金是皇帝。如經濟進一步放緩,失業人數上升,不排除有很多人沒法供款而令屋價大跌,那時定會把歐美國家推入通縮的環境中。
其實,並不是所有通縮都是有害的,如果物價回落是因為工商業效率提高,把生產或服務成本降低,從而達到價廉物美的效果,這情形就像美國在90年代後期經歷的一樣,在一片繁榮的背景下,物價仍然穩定向下。但自高科技泡沫爆破後,經濟大幅放緩,人們開始驚覺,原來世界各國在過去10年大幅增加了很多生產設備(productioncapacity),遠過於目前經濟需要,這就造成物品供過於求的現象,減價促銷便成生存必須手段。如果此趨勢持續,不出兩年美國便會陷入通縮了,如果全球最大經濟的美國也陷入通縮,而日本屆時仍未擺脫通縮的話,那麼全球捲入通縮的局面,便無可避免。就是因為有這個憂慮,相信未來世界各國會把通縮列為首要經濟增長敵人,定會全力把它制服。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