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天生喜歡同人競爭,因為喜歡比拼的過程及感覺。香港亞運划艇銅牌得主翁嘉茵肯定是這種人。
翁嘉茵在釜山亞運划艇賽前三天,意外左腳「拗柴」,但這位十九歲的女孩從沒想過放棄,為的不想有負家人及教練的期望,還有的是比賽那種感覺,結果忍痛在輕量級連賽五場,拿了一面銅牌。
她說,無論練習還是比賽,一有機會同人鬥,無論贏輸都會好興奮同好開心。這種「特質」成了她的推動力,而○八年北京奧運正是她的終極目標。
訪問時,每當談到與人比拼,翁嘉茵雙眼便會發光,那說明了她為何可以在亞運期間不理傷痛堅持參賽。她說:「初入選港隊加入集訓,每次落艇同師姐一齊訓練,個人就會好興奮、好開心;我好鍾意同人鬥的感覺,輸贏不緊要,最緊要可以同人鬥,這是我的動力。」
翁嘉茵自小就非常好動,四年前划艇總會到她的學校搞推廣,偶然機會下接觸划艇,每次訓練都拼盡,成績不斷進步;被港隊黃志偉挑選入隊作長期訓練,自此踏上了「孤單」的划艇路。
為了今屆亞運,翁嘉茵輟學,放棄重讀中五,全心備戰,清晨五時許便訓練,但最辛苦還是訓練時那種孤單無助的感覺。
她說:「自從師姐吳家樂退役後,就冇咗個伴。亞運前港隊出外集訓,同行全部係男隊員,只得我一個女仔,好難玩得埋,講嘢都幾唔方便。平時最怕做放鬆性訓練,自己一個人喺河度划住架艇,個腦唔知諗乜,百無聊賴,好辛苦,但可以鍛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在香港做全職運動員,首先要肯捱,因為在未有成績前,每個月只得數千元的微薄津貼;翁嘉茵說如果不是家人支持,不可能全心投入訓練和比賽。她說:「今次亞運負傷應戰,只發揮一半水準,所以會繼續練落去;短期目標是兩年後雅典奧運,而北京奧運係我的長遠目標。」
圖:陳亮華 文:曾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