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率代表外幣的本地價格,如果外幣滙率上升,代表外幣價格上升,本地貨幣貶值。遠期美電是美元的遠期合約,其價格就反映市場對遠期美電幣值的看法。
上日已經談過,1年期美電比現貨美元滙價高水300多點子,代表市場看好美元滙價。又或者獨立來看,1年期美電的需求較供應大,所以價格上升。但在聯繫滙率的框架之下,1年後聯繫滙率都是1美元兌7.8港元,為何遠期美元會偏離這滙率?例如1年期美電高收300點,達1美元兌7.8300呢?
這其實是一個保險的作用。對於外資而言,始終會擔心滙率風險問題,就算港府重申聯繫滙率不變,但經歷了阿根廷、巴西的金融問題,外資始終對固定滙率有戒心。為了保險問題,他們寧願多付金額,買入遠期美元(沽出港元),例如有基金打算來港投資,投資年期只是1年,1年之後便會把資金抽離香港,為免到期時港元滙率有變,基金便會先買入遠期美電,在1年之後把港元資產沽出,便有港元了結交易,換取美元。
又或者有些跨國公司,在香港有實質運作,每年每月都把在港的盈利調回外國總公司,他們亦會買遠期美電對沖港元資產的風險。甚至有公司想遷離香港,撤回投資,但因資產變賣往往需要長年間,例如沽售廠房或辦公室,那麼為了保障本身利益,亦可能買入遠期美電。
當然買入遠期美電亦包括投機者,但結算之時他們要付出港元,要有大量港元資產在手才可大量沽空港元,造成美電滙價大幅上升。但97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金管局對於滙率監管更加嚴密,聯繫滙率亦強化了,要大量借入港元去沽空並不容易。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