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蓮寺的封山行動料得以解決,但數十年來仰息佛地營生的寺外小商戶,在特區政府大力推廣旅遊發展大勢下,將難逃被淘汰厄運,恐怕就連佛爺也難以打救這小小眾生。記者日前與寺外的五、六戶小店東主詳談了一個下午,領略到大佛腳下,寺內寺外結緣數十年的濃厚人情味。 News埋身擊專組
「有啲法師由細睇到我大㗎!」年近四十,至今昂平山中人仍叫她「阿女」的女店東說:「我細細個幾歲時,屋企已經喺韋馱殿擺地攤,一蚊包餅乾,五毫子包花生,之後喺寶蓮寺牌坊下面,自己搭竹棚上蓋擺賣,約十年前大佛開光後,寶蓮寺替我哋起咗呢啲舖位,到𠵱家都係六檔,冇加冇減。」
阿女講起寺外童年往事,愈是開心的片段,愈令她眼眶發紅。想起寺內法師及修道的姑婆,每每於法會後,拿着大袋生果祭品到寺外分給商戶的小孩吃時,她笑出眼淚來:「有蘋果啦、橙啦,芒果啦……嗰時有個芒果食,真係好開心。到𠵱家,佢哋都依然攞生果畀我啲仔女食。」
與阿女年齡相若的店東陳小姐,因為佛與善信結緣,歷久彌新,「每年暑假,都有信眾嚟寺住,做功德,有啲由細嚟到大,嚟親都會幫襯、傾偈,一年見一次,大家都好似朋友咁。」
已是第三代在寺外經營的三十歲店東龍先生,雖然喜歡到市區嘗試新食物,但對「家族店舖」感情不變,尤以自家製的山水豆腐花自豪,「用山水做,有礦物質,啲化學反應的確係唔同嘅,有乜分別我唔識講,因為味道係記憶嘛!我一食,就知道自己啲豆腐花係唔同啲!」
「Hello!有icecream賣。」六名子女均已到市區工作的七十五歲范婆婆,仍留守寺外的老舖,並且努力向遊客推銷。
她說以前寺外是一片爛地「踩到一腳泥」,後來由寶蓮寺修好,面對新發展,「我哋食佛爺嘅飯,冇飯食就政府畀飯我食囉!……怕都冇用,政府口大,我哋口細,佢最好畀面佛爺,唔係佛爺一定會『睇住佢』!」
下午五時過後,「何女」開始收舖,聽到寺內誦經聲,她說感到好舒服,「有時佢哋凌晨兩三點做早課時,我聽噹……一聲,都唔覺得嘈。」繼續一天一天的生活,是寺外商戶面對挑戰的沉默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