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調低香港的長期債務評級展望是個值得關注的警號,因為這說明香港的財赤問題已引起評級機構的重視,要是政府不能有效處理,評級機構勢將繼續降低香港的債務評級,這樣不僅企業的借貸成本會上升,更會令香港的投資環境惡化,對吸引外資及外國企業到香港投資造成壞影響。
但是要徹底解決政府的財赤問題並不是一年半載可以做到的,也沒有甚麼「特效藥」能在短時間內令赤字消失於無形。更重要的是,政府不能罔顧整體經濟情況、罔顧經濟承受能力而大幅加稅或大削開支以消除赤字,否則只會得到反效果,令經濟更疲弱、令政府的收入更少、令赤字更嚴重。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政府的財政赤字除了因為政府開支高踞不下外,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過去幾年本地經濟不景及長期的通縮。
要知道政府的稅收及其他大部份收入都是跟經濟氣候息息相關的。當經濟暢旺時,政府收入便水漲船高。
就以九九至二千年的財政年度為例,當年的財政預算估計有赤字三百億元,但結果卻因股市暢旺及樓市出現小陽春而令政府收入大增,最終令政府錄得盈餘超過一百億元。
相反,剛過去的財政年度原先估計有財赤百多億元,最後卻因經濟急劇變壞而導致赤字大幅升至超過六百億元。由這些經驗看來,本地經濟的好壞對財赤的影響比甚麼因素都大。甚至可以說,要控制財赤,必須先穩住本地經濟。
應該看到,香港經濟正處於好淡爭持的局面。出口及旅遊業的復甦雖令失業以至破產情況有輕微改善,但本地消費弱及通縮卻依然沒有起色,甚至有轉壞的迹象。在這樣拉鋸的狀況下,若果政府突然為了控制赤字而大幅加稅、開徵銷售稅或大幅緊縮開支,只會令本地消費及通縮的情況進一步惡化,令內部需求進一步減弱;由於就業市場跟內部消費的盛衰關係密切,當消費進一步收縮時,失業情況自然再度惡化。
到時候,政府各方面的收入自然下降,社會保障的支出卻有增無減,這不是令赤字更惡化、更得不償失嗎?
因此,我們認為短期內政府財政政策的首要目標還是要穩住本地經濟,防止經濟再次下滑。也就是說,目前還不是下重藥對付財赤的時候。
(圖)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昨日對於標普調低本地貨幣長債評級展望一事,只重申港府有決心解決財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