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飢餓情結 - 石琪

張愛玲飢餓情結 - 石琪

我認為張愛玲小說寫得最好是《秧歌》,刻劃共產中國初期,上海知識青年下放農村的飢餓狀況,成為最早的「傷痕文學」。
《秧歌》是張愛玲五十年代初重臨香港後寫出,英文版在美國暢銷,多國翻譯。二三十年後大陸、香港和海外才湧現類似的「傷痕文學」,包括近年在美國用英文寫作得獎的哈金,都未能超過《秧歌》的水平。
但張愛玲迷大多數不喜歡《秧歌》,亦有人指為領取美元的「反共」文學,而最喜歡她在舊上海時期(包括上海淪陷於日本的汪精衞時期)的作品。我則覺得那些作品過於「刁橋扭擰」,直至大陸赤化,張愛玲的人生體驗及藝術層次才深刻起來。《秧歌》後的《赤地之戀》雖不完整,也比她前期沉痛。不過她移居美國後,離開華人土壤,創作亦停止了。
張愛玲作品表面上很中產、精緻,其實她一直關注很基本的生存。《傾城之戀》寫得最真切的不是上海、香港的華洋上流排場,而是香港淪陷時華洋紳士淑女們受困於淺水灣酒店,客人「每餐只有兩塊蘇打餅乾或兩塊方糖,餓得大家奄奄一息」的日子。
但到了大陸「解放」,她才真正知道飢餓,餅乾和方糖也太奢侈了!可能張愛玲受了「飢餓情意結」影響,老年在美國獨居,據說是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