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兵伊拉克看來已是無可避免的發展走向,雖然還有人認為美國要待聯合國決議通過後才會決定動手,但華府在動干戈這些大事上,從來不聽別人指指點點;聯合國只是頭無牙老虎,連紐約總部這塊地也是由美國以一美元的象徵價錢送出來,決議份量可思過半矣。
印尼峇里島大爆炸後,美國總統喬治布殊蹦出一句「美國可以兩條戰線作戰」,為攻伊寫下註腳──美國二次大戰以後,國防部就有一種認知:美國不能同時打兩場戰爭,勉強只能打一場半戰爭,即是一邊是一個戰爭,一邊是一次衝突。打伊拉克肯定是戰爭,而反恐也不能說是一場衝突,因為在阿富汗一帶美國出動的海陸空兵力,堪稱是小型戰爭,更不要說臨攻阿富汗前言之鑿鑿的要用戰術核武了。
布殊說不怕兩面作戰,這一回肯定有備而來;尤其是,伊朗《德黑蘭時報》引述在伊北庫爾德電台廣播報道,美軍在庫族人控制區已儲貯了「新式的毀滅性武器」。
布殊說的「兩條戰線作戰」,表明美國不會考慮一旦兩邊開打,在第三個熱點爆發衝突的可能。這一策略和美國為首聯軍攻科索沃時相似,那次克林頓把在印度洋和日本的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調到歐洲,讓西太平洋空出一大片。但如今是伊拉克加上反恐戰,動員兵力不少,美國可兩面作戰,但不可能三線作戰。所以,台海、中東和東北亞一帶必須把緊張氣氛壓抑得低低,免拖着美國打仗的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