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 別

派 別

大學時代,「國粹派」以認識祖國為前提,「社會派」以關心社會為方向。專上學生聯會的總方向正是:「關心社會、認識祖國、放眼世界、關心同學權益」。其中一個以「國粹派」為主流的學生會幹事競選口號則是:「認識祖國、關心社會」。那麼為甚麼,現實中,國粹、社會兩派間竟有那麼大的紛爭,水火不相容?為何不能矛盾統一?
「社會派」當年對殖民地主義及資本主義口誅筆伐。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祖國封閉官僚,實際不是奉行社會主義。
「國粹派」則覺得「社會派」不愛國,甚或別有用心,而反英反殖可能亦不合統戰(或團結大多數)的大方向。當然,國粹派表面上不承認兩派之分、之爭,反會說那是分裂同學的說法。
結果是:四人幫在國粹派學習「批林批孔」聲中後不久下台,祖國在社會派責罵聲中日漸強大。
筆者和現仍來往甚頻的鄭老兄一樣,雖然交往上較傾向國粹派,但其實與兩派人物都關係良好。行動上,筆者既是「時事委員會」的成員,亦是籌辦「中國週」的積極份子。
在求真、求社會進步、求祖國富強的大前提下,不是一切都應該好商量嗎?為甚麼竟是各有執着、各擁旗號?難道話事權最實際?
(編按:譚詠康醫生請假四天,勇牛理暫代。)

勇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