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主義才是窮人的大敵

保護主義才是窮人的大敵

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第三世界國家因發達國家推行保護主義,每年損失的收入高達一千億美元,比發達國家的捐助超出逾兩倍。貿易保護政策不但令發展中國家無法脫貧,也損害美國消費者利益。政府提供補貼,不免要增加稅收;而提高關稅,貨品供應減少,價格也因而上升。

美國經濟與環保基金會研究員JohnDowen

美國和歐洲停止保護本土企業,尤其是農業,是幫助全球貧民最簡易的辦法。跟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可以讓貧民出售農作物以賺取收入,能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然後才有餘力兼顧環保。各國開放經濟邊境後,貧窮國家經濟逐漸起飛,工廠得以採用較潔淨的生產技術,國民有能力購買較省能源的車輛和電器,自然可以減少污染。

提高關稅避免競爭
商品和服務的自由貿易能締造雙贏局面。我認為你的貨品物超所值,才跟你買;你覺得那筆錢的價值,高於所出售的貨品或服務的價值,才賣給我。達成交易,買賣雙方都有得益。
開放的經濟體系,最能夠讓個人把握機會改善生活環境。沒有人可獨佔資源,個人可主動發揮創意,將資源組合成有生產力而賺錢的業務。自由市場也令權力分散,降低政府操控國民的能力,是以古巴領袖卡斯特羅大力抑制市場經濟,是以美國鋼鐵工業游說政府提高關稅以避免競爭。因為競爭有利消費者,不利企業。
世界各國及不同企業,在國際自由貿易及競爭下,逐漸朝專門化發展,集中生產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貨品。全球土地、木材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得以有效運用。相反,封閉式的中央計劃經濟極度浪費資源,只會促成貧窮、壓制及生態災難。
我們封閉市場,不讓發展中國家產品入口,同時一點一滴資助其政府,這些錢最終只會像經濟學家鮑爾所說,都用在三個M,即平治汽車(Mercedes)、機關槍(Machineguns)和紀念碑(Monument)上面。直接資助窮國政府,只會讓獨裁者過奢華生活,購置軍備,並出於虛榮,興建大而無當的公共設施。與此同時,平民百姓則在貧窮和政治壓迫下掙扎求存。

自由貿易推動經濟
全球化剝削貧窮國家,是反全球化暴徒經常喊的口號。但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卻發現,自由貿易有助消除貧富不均。以中國為例,在貿易額增加的地區,城市和農村人口收入的差距逐漸收窄。農村也因為全球化的進程而逐漸現代化。隨着經濟開放,更多農村企業湧現,也有更多機會壯大成功,加快農村收入增長。
政治方面,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根據政治權力將財富再分配。政府以強制手段,從一些人手中奪去金錢、發展機遇和優惠,再按比例分配給有權有勢的人。這種情況最多只是零和遊戲。此外,政府再分配財富,只會導致國民花更多時間為利益奔走游說,不事生產,既拖慢經濟發展,也減少社會整體財富。
那些富裕的反全球化人士,浪漫地渴望回到聚眾捕獵的原始時代,不欲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他們這樣做,無疑將其價值觀強加於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身上,剝奪貧民的機會和選擇,只能繼續與貧窮為伍。我們要是認真關懷發展中國家的貧民及其生態環境,就應該清楚認識到,透過自由貿易推動經濟增長,是紓解上述問題的最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