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最新公布的研究發現,亞洲人常在餸菜食物中加添的味精,當中主要成份谷氨酸一鈉(MSG)能破壞視網膜細胞,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失明。英國專家認為,即使只進食輕微份量,影響日積月累下,數十年後也可能會患上「正常眼壓性青光眼」。
最新一期英國《新科學家》周刊報道,日本弘前大學科學家大黑浩以一批老鼠進行六個月的實驗,期間將他們分成三組,每組分別餵飼含有高、中、低份量MSG的食物。結果發現,吃了含高量MSG食物的老鼠失去視力,位於眼球後方負責感光的視網膜變薄,眼球中的玻璃體液也含有高濃度MSG。
大黑浩說:「吃了含高量MSG食物的老鼠,有部份的視網膜神經層變薄幅度達七成五,視網膜感光測試顯示牠們已失明。」吃中等份量者受損程度較低。
味精在日本與華人社會使用甚普遍。MSG是一種氨基酸,可幫助腦細胞傳遞訊息,但過去一些直接將MSG注射入眼睛的研究,已發現它會損害視網膜神經,而大黑浩的研究更首次證明加入食物中的MSG,也可破壞視網膜神經。他認為這或可解釋為何東亞地區的正常眼壓性青光眼發病率甚高。
他說:「小量MSG應該沒問題,但如何界定多與少則仍未知道。」
英國一名眼科專家認為大黑浩的研究可信,並認為即使只攝取小量,也可能會在數十年出現影響,這也許是人們往往在四十多歲才患正常眼壓性青光眼的原因。患這種青光眼的人視覺神經逐步受損,嚴重者會失明。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