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今晚將會發表演說,不少投資者都關注格老對美國經濟前境的看法,但恒指昨日卻未有受此因素影響,在電訊股帶動下,急升255點,成交亦回升至73億,似乎投資者對後市仍然樂觀,亦預期格老的言論會較為正面。
格老過往發表的言論都以中性為主,有些分析曾批評他的言論令人無所適從,尤其是當他評論經濟時,內容通常都不會一針見血,經常要投資者細心思考,才會在當中找出端倪。雖然如此,但格老的言論仍然對全球經濟或股市有一定影響力。既然格老的言論往往未能直接為市場帶來任何訊息,為何市場仍然重視他的演說?作為聯儲局主席,他已做足了本份,尤其是他的言論必定會對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他不可能隨便對經濟作出預測或評論。如果格老經常為經濟走勢作出預測,只會增加市場的波動性,對經濟發展只會更不利。
或者因為經濟表現不明朗,投資者更想知多一點未來走勢的分析,因此無論對金融界的政要人士如格老,以致市場分析員,投資者對他們的依賴程度都較以前增加。出現這個情況,可能因為全球經濟都正在轉型,加上過去幾年全球股市突變,令投資者失去方向,故此他們都想聽取市場權威或專家的意見。但亦因為市場轉變較以前急速,不少權威或專家都無絕對把握對市場未來的走勢作出分析,出錯機會率因而提高,市場的戾氣亦隨之增加,不少投資者經常因權威和專家出錯而怪責他們不夠專業。也許這是因為大家都面對困境,戾氣較重,但大家又有否體諒過市場權威和專家的壓力呢?
一些投資者在批評市場權威和專家時,究竟理據是否中肯?正如我上兩周向投資者推介吸納中移動(941)及新地(016),多少投資者會有足夠膽量入市吸納?到現在大市轉勢上升時,就必定有投資者投訴我們為何不早點指出大市會有轉勢的可能。又或者上周當我建議投資者吸電力股作長線投資,我聽到一些聲音問我為何不早點提醒他們。其實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投資者的戾氣在近年來愈來愈重,這確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投資者在作出錯誤投資決定時,除了慨歎「誤信」分析員時,是否應該檢討一下自己所作的分析是否足夠呢?要知道市場權威和專家只能協助你分析時有更多理據,在作出投資決定時能更準確,最終投資能否成功還要看自己本身是否已做好準備。不過有一點值得安慰的是,本地投資者大多早已明白這個道理,故戾氣並未有跟隨市場的利淡氣氛而增加,我相信香港的投資市場在未來仍可健康發展下去。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