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出口國組織(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PEC)上月曾在日本大阪國際能源會議舉行期間順道開會,討論有關油價和產量配額事宜,結果,他們對每桶升至30美元左右的高企油價表示滿意,11個與會成員亦一致同意維持現時的產量及配額不變。
雖然出席同一場合的國際能源代理主席柏拉度(RobertPriddle)再度提出警告,指人為的托價長遠而言更不利於油價。他建議油組把定價交回市場,以便更能真實反映石油的價值,但油組對其言論不以為然。阿爾及利亞(Algerian)能源部長反駁,有關論調只適用於一般商品,對石油市場並不管用。
石油是否有別於一般商品,爭論已有數十年,就算麻省大學教授瓦特文(Adelman)也和相識逾40載的老友兼石油顧問法蘭高就此問題爭拗不斷,直至法蘭高於1992年逝世,雙方仍未能達成結論。
石油出口國組織在定價方面費盡心思,最理想的價格是低至足以維持強勁需求,同時亦高至最少足以讓產油國政府可以達致預算收支平衡。由於石油出口幾乎已是產油國賴以支持經濟的唯一命脈,為了滿足國內獨裁者、國會,甚至讓人民可以過富裕的生活,油組自然希望能把油價維持在高水平,不願賤賣此項彌足珍貴的天然資源。他們認為把油價維持在每桶25至30美元之間,乃合理的水平。
不過,外界對石油的「合理價」卻另有看法。石油專家普遍認為目前油價過高,連在1962至1986年期間曾出任沙地阿拉伯石油部長的雅曼尼亦同意,最合理而又廣獲接受的油價應介乎每桶16至20美元之間。
雅曼尼卸任後,目前正擔任駐倫敦石油智囊團主席。他解釋:「油價自1999年開始急速飆升,已對產油國構成傷害。因為高油價促使更多探索新油井的活動出現,而科技的進步,亦讓一些大型油公司可用較便宜的成本,自過往被指缺乏經濟效益的油田中重新抽取石油。」
油組所面對的難題被雅曼尼一語道破──油組內的國營油公司一向沒有投入足夠資源在科研開發等領域,現時阿爾及利亞及尼日利亞等兩個石油蘊藏量豐富的油組國家更已外聘國外公司在其領土內開採石油。如此做法,最大的問題是,這些公司投入了數以十億美元,這兩國如何可以在石油產量達致配額上限時,禁止他們繼續生產?據聞尼日利亞正打算退出油組,以便盡用新開採油田的好處。
此外,基於油價高企對經濟構成打擊,不少先進西方國家已積極尋求其他石油替代品,以免被牽着鼻子走。西歐國家的耗油量實際已少於70年代,雖然美國和日本的石油需求仍有增長,但成長速度卻落後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升幅。
油價過低將令油組成員國財政入不敷支,油價過高長遠而言亦會帶來負面影響,但基於眼前利益,油組成員仍然樂見油價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此所以油價自1998年每桶10美元的低位升至目前接近30美元,油組內亦沒有太大的反對聲音,不若過往般成員國之間經常要為本身利益和政治問題激烈爭拗。
不過,油組成員國的安樂日子能維持多久,仍是未知之數──擺在眼前的危機是美國隨時揮軍伊拉克。雖然沙地阿拉伯已保證,一旦戰事爆發而導致伊拉克無法出口石油,沙地會增加產量來填補缺口,以維持油價穩定。但侯賽因一旦被趕下台,美國或容許伊拉克新政府大增石油產量,以套取外滙重建經濟,屆時石油供應驟增,以沙地為首的油組成員究竟應該任由油價急降?還是重訂出口配額,減產以維持油價的穩定?
無倫如何,油組已淪為純粹為產油國分配利益的機構,充滿商業色彩。在油價高企的誘惑下,成員國中有多少仍然遵守卡特爾(Cartel)配額制度而沒有暗地裏超產,實屬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