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再持續,9月份通縮3.7%,比8月份的3.3%,跌幅更大。
通縮已久,但公共交通票價不減,新運輸局長廖秀冬開口批評,政黨更努力開口爭取公共交通減票價,我想,公共交通減價已不可免。在政治壓力下,不減價就是不給政府面子,將來專利權到期麻煩可大了。
公共交通基本上是壟斷生意,利潤肯定得受政府監管,更多城市的公共交通就乾脆由政府經營,以補貼來經營,以滿足政客的要求。
公共交通車資下跌,得益的是大多數,失利的是少數,因此要求減車資很容易贏取民意。少數失利者當然是擁有股票的股東及在這些企業打工的人,他們的飯碗肯定會因為企業盈利減少而出現危機。
近來,不少輿論要求政府控制地鐵(066)及九鐵建房屋,以免加劇房地產價格下跌之勢。如果再加上減車資,對地鐵的股東而言,的確是壞消息再加壞消息。
也許是因為兩鐵的領導人都已經聞到孫局長可能控制兩鐵建房屋的味道,地鐵日前就趕快推出調景嶺站招標。
昨日九鐵也馬上推出火炭站招標,大家都想趕在政府正式公布穩定樓價的措施之前先把米煮成飯。
不但兩鐵如此,連城市重建局也正在積極地向行政會申請強行收地,把一些土地先拿在手上,相信到政府的穩定樓價措施真正推出時,許多生米已變成飯。
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行為。
在香港,不單單是私營企業金錢掛帥,公營機構也盡量爭取本身的利益。
曾淵滄 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