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生率雖然持續下降,但家長對於孩子的醫療保障,需求卻不跌反升,只因時下每個家庭,頂多只有一至兩個孩子,父母為每個孩子投入的資源,遠多於以往,難怪不少保險公司,都紛紛針對0至18歲的兒童客戶,納入重點吸納的對象。
根據本港法例,未滿18歲的人士,不可作為保單持有人,所以市場上大部份的兒童住院及手術保障計劃,實際是針對父母,吸引他們為自己的孩子投保。因此,兒童的保障範疇,雖與成人大致相若,但多會附加一項加床保障,確保幼兒一旦留醫,家長亦可陪伴左右,同時也可獲得一定的賠償。
藍十字(亞太)保險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文璐指出:「我們的資料顯示,5歲以下的小孩,平均一年光顧醫生達13次之多,當中最常見因跌傷、抽筋及發燒而住院。」該公司兒童投保人之中,亦以0至5歲的兒童最多。
其實,除了住院以外,兒童更多機會因受傷或扭傷,而接受毋須住院的治療,基於住院保障多有規定,入院需達24小時,方可索償的條款,這些醫療支出因此未能納入保障範圍。
宏利人壽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個人保險產品市場部副總裁吳政偉建議:「父母宜因應孩子本身的病歷,而決定是否投保非住院醫療計劃(如門診),以減少醫療負擔。」事實上,門診索償的機會較多,保費亦較住院及手術保障高得多,不少父母都會覺得並不化算,而沒有投保。
市場上的住院手術保障計劃,大致可分按項賠償,或是現金賠償兩種。保栢醫療保險市場及業務拓展助理總經理黃麗儀指出說:「現金賠償屬於幫補性質,數目一般不多,對留醫的投保人,收效不大,因為醫院的雜費及收費項目眾多,單是一次手術已經所費不少。」
現時,只有部份保障計劃,會包括門診在內(如保栢及藍十字),大多數都會將門診定為自選保障,以加強計劃的靈活性。至於賠償金額則依據標準、中價及貴價計劃而定,自然是保費愈高,保障及賠款亦愈高。
保費則以年齡及性別作基準,年齡愈大保費亦愈高,而男性的保費,普遍低於女性;亦有少部份計劃,以劃一性別及年齡計算,如藍十字18歲以下,每10萬投保額,保費劃一收80元,最高保額為100萬元(即880元一年),便是一例。
記者:丹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