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電視製作、單慧珠編導的《情常在》,詳細地展現了名滿天下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誕生過程。儘管作曲者是陳鋼、何占豪,首演的小提琴手是俞麗拿,但整個創作的推手則是上海市前文化局局長孟波。推動這個創作的目的,孟波說是要歌頌人們對純潔美好的愛情的追求。
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孟波這個「推手」就變成了「黑手」,紅衞兵叫嚷着「把殺人犯孟波帶上來」,孟波說他沒有殺過人,紅衞兵說他是「用軟刀子殺人」,並說有一個青年在聽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之後,投江自殺了,「還不是殺人?」
跟一個朋友講到這段往事,他說他回想起文革時,曾有批判文章質問:一位守衞邊疆的戰士,若聽了《梁祝》這娓娓之音,他的意志會怎樣?筆者朋友說,他當時的想法是:也許他會覺得更應該堅定地保護人民、守衞疆土。
這說明,意識形態這種東西,由於接受者每一個人的背景、觀念、想法、感覺不一樣,因此對同一種東西的反應會很不同。看了悲劇,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會情緒低沉,很可能會有人反而煥發出更堅強的意志。筆者在這個專欄寫文章,網頁上的反應也很不一樣,有贊成的,也有對筆者辱罵的。同樣,看了煽動叛亂的言論,未必就會去叛亂,也有可能是更覺得應該防止叛亂;看了分裂國家的言論,很可能會更懂得怎樣針對這種言論去推進統一。
封閉社會,對言論的管制,往往是出自一種單一的觀念,即認為人民很容易受文化宣傳者的意圖所影響,只要看了台獨的理論,就人人去支持台獨了。這是完全不了解意識形態在施與受方面,存在複雜的情況。
香港是開放社會,各種言論都可以發表。圖書館裏也有種種煽動叛亂、鼓吹分裂國家或顛覆的書籍。二十三條立法後,由於對「刊印、發布、出售、分發、展示、輸出或輸入」上述這類刊物,都被認為有罪,因此不但傳媒的言論與報道會自我約束,連書店與圖書館所「出售」或「展示」的圖書也會有所約制。香港是否會走封閉社會的回頭路?
美國圖書協會每年都會舉辦「禁書周」,禁書周的目的,是對任何圖書館或學校的「禁書」提出質疑。「禁書周」認為,讀禁書不僅無害,而且永遠比只看某些只有「正面意義」的書有益。在當代社會,真正的脆弱與危險不在於閱讀異類書籍、異端書籍,不在於讀禁書,而在於不讀禁書,或只閱讀某一類被認為「正面」的書籍。
二十三條立法對言論的壓制,將使香港社會陷於真正脆弱與危險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