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國前最高領導人相比,現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可稱是中美「峯會高手」。在毛澤東統治中國的二十七年中,他僅參與了兩次中美峯會(尼克遜和福特),在鄧小平近十八年的任期內,他和美國總統卡特、列根及布殊進行過三次峯會。但在江澤民掌握大權的十三年中,他就和克林頓及布殊舉行了四次峯會(包括這次德州牧場峯會),這還不包括江和美國總統在其他國際場合的「非峯會」交往。如果僅按數量來算,江澤民是歷來中共最高領導人中和美國總統直接會晤最頻繁的一位。
當然,峯會頻率和質量完全是兩回事。中美以往的峯會中,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是尼克遜和毛澤東在1972年的北京峯會及鄧小平在1979年的訪美。前者奠定了中美聯合抗蘇的戰略聯盟,結束了中國的自我孤立,後者標誌着中國的對外全面開放。在江的「峯會史」中,恐怕只有1997年的訪美可算最具有意義。那是因為江在五年前的對美國事訪問標誌了北京因六四事件遭受華盛頓政治冷遇的正式結束。
但是,自共和黨總統小布殊上台以來,中美峯會的實質意義變得愈來愈淡薄。布殊總統今年二月份的北京行純屬「外交做秀」,對改善中美關係的實質作用甚微。(布殊訪華後不到兩個月,美國就允許台灣的國防部長訪美並破例和五角大樓的第二把手公開會晤,引起北京不悅。)
現在江澤民即將訪美,許多觀察家都擔心「牧場峯會」將又成一場「做秀峯會」。這一擔心並不是毫無根據,尤其是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對中國來說,她最希望從美國那兒得到的東西布殊政府將不可能給,而布殊願意做的讓步對中方來講可能沒有很大實惠。這種「不對稱性」在台灣問題上反映最明顯。
對江澤民來說,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內容。布殊政府一年多來的偏台政策已經引起了北京的極大不安和惱怒。如果他能通過這次峯會,直接說明布殊本人重新調整對台政策,不僅能有助於中國的國家利益,而且會增加江本人的政治資本。
但這一想法是一廂情願,因為布殊政府對台灣問題的看法和克林頓政府根本不同。現任美國政府認為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是由於北京在福建沿海的軍事部署而造成的,和台灣近年來台獨勢力膨脹毫不相關。因此,維持台海穩定應是對北京實施軍事威懾,而不是對台施壓。儘管布殊的這一政策大大低估了台獨的危險性,但是在共和黨右翼中,這個偏台的政策有廣泛的政治支持,僅靠江的一次峯會恐怕不能改變布殊的主意。
所以,中方恐怕只能再聽布殊重彈其「一個中國,三個公報和對台關係法」的老調。
如果牧場峯會有任何實質性成果的話,很可能包括如下內容:恢復自布殊上台以後中斷的中美軍事交流,美方宣布取消對華的某些制裁措施(如允許中國發射美國通訊衞星)。這兩項政策對中國來說沒有重大意義,但總比空手而歸好。
對布殊來說,請江澤民親臨牧場作客已是給了中國很大的面子。只有被認為是布殊的「朋友」,像英國首相貝理雅、俄國總統普京和墨西哥總統福克斯才能享受這一「禮遇」。因此江被邀訪牧場可謂是破天荒。
布殊現在最頭痛的是兩個「邪惡軸心國」:伊拉克和北韓,中國在這兩個問題上都可以幫忙。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希望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助美英通過一項新的對伊武器檢查法。中國的立場比較微妙,最近一直保持着低姿態,讓法國和美國周旋。但北京的底線是不給布殊找麻煩,因此江肯定會在牧場上講一些使布殊悅耳的話。
如果這次牧場峯會的主題是全球安全而不是中美爭端的話,那末江即使取得象徵成果也無可非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類峯會表明中美關係已經進入成熟期,雙方不再被分歧牽着鼻子走,而是尋求更多的共同利益。
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