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經濟打救樓市

多元經濟打救樓市

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吳家鎚

近日有關政府對樓市的托市論,引起不少迴響,當中有對政府的做法深表認同,並提出不少的建議,包括:暫停土地拍賣、停建居屋和放寬打擊炒樓措施等。部份輿論則強調樓市不濟是關乎整體經濟表現,內部消費疲弱與外圍經濟不振,令市民對置業失去信心,政府須從基本方面做起,搞活整個經濟體系。

降低依賴地產收益
這幾個論點同樣指出當前香港房屋問題的複雜性,並不是一個單一性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其他社會和政治性的考慮,這亦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所謂「三維」發展模式。
明顯地,過往政府對房屋發展的計劃,很大程度是以經濟利益作為出發點,結果樓價升幅相對市民實質薪金收入增長達四至五倍差距,再加上四大地產發展商壟斷全港房屋的供應量,投機炒賣之風遠遠偏離房屋實際的社會目的。
政府過往對此並沒有作出適當規範及調節,反而扮演幫兇的角色,因過往土地收益佔政府總收入一半以上,現時仍維持約三成左右,若特區政府真的希望穩定樓價,重要的是如何多元化發展香港經濟,降低依賴房地產的收益,致力開拓新的經濟行業,長遠而言,有系統的人才培訓和人力資源配對才能真正改善香港經濟,這才是三維發展的精粹。

應採公平分配政策
現時政府提出要重新檢討房屋政策,筆者認為有需要清晰界定政府在公私營房屋市場,日後應扮演甚麼角色?當然市場化、商業化是潮流和無可避免的,但至少可更有效運用資源及市場力量,作為香港最大地主,港府有需要透過有效土地政策調控市場,集中資源改善低下層生活環境,同時應以「公平分配」而非「置業文化」作為政府對房屋的最終社會目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