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後記
感謝《蘋果日報》的朋友。他們啞子吃黃連,有苦自知,容忍了三十多萬字的書按期從頭登到尾。不是我刻意要他們吃苦的。一九八九年《經濟解釋》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了十一期,因為母親的病而停止。那十一期很受讀者歡迎,要求續寫的數以百計。我想,歡迎有前科,再寫下去也會受歡迎吧。我又想,史密斯的《原富》沒有方程式,不用曲線圖表,大眾可讀,二百二十四年後我仿而效之應該沒有困難吧。
然而,時代是轉變了。什麼邊際分析、極大化、變量與不變量等思維,史前輩當年是管不着的。是很淺的學問,但與世事連接起來,沒有讀過經濟的不容易明白,而不用方程式或曲線圖表,純用文字表達頗麻煩。至於在卷三開始分析的產權與合約理論、價格管制與租值消散等,相當複雜,再淺也不會淺到哪裡去。
卷一寫到需求定律的變量與不變量的選擇,讀者開始叫苦;到卷二分析上頭成本與租值的理念,叫苦連天;卷三論產權,自己的學生也說要細讀幾次。
《蘋果》老闆黎老弟智英期期讀,讀到卷二中途,問:「什麼時候寫完呀?快點寫完吧。」我說只寫了一半,他差不多暈倒。但《蘋果》還繼續讓我寫下去。感謝《蘋果》是衷心話。要不是迫着每星期按時交稿,《經濟解釋》不可能在短短兩年間完工。他們特任吳順忠主理的打字與校對,神乎其技。我思想集中時以墨水筆寫的字如天馬行空,而在原稿修改後變作驚濤裂岸,自己也看不懂,但順忠兄傳回來的清楚明確,彷彿大師文稿!
學術上我討厭故弄玄虛,文字但求淺白易懂。《經濟解釋》的讀者對象是唸過一科經濟入門,有少許技術基礎的。然而,其內容不管題材深淺,好些是經濟學博士後的話題。在按期發表過程中,我不斷地與香港的中學老師、自己的學生與國內的朋友聯絡,問他們懂不懂。他們說愈寫愈深,使我心驚膽戰,但騎虎難下。大致上,他們說多讀幾遍是可以明白的。
國內的朋友給我很大的鼓勵。科技發達,國內按期有數十個網頁轉載。幾家大學為之開特別課程,一所法律學院指定學生必讀,而幾位學生寫的評論文字,電郵給我,顯得他們大致上是明白的。一位在北京的教授說他不讀書,只有《經濟解釋》是例外。另一位在長沙的教授讀卷二後來信說,那麼巧妙,經濟學真的過癮精彩。是的,學術要講趣味。沒有趣味的學術,不學算了。
我自己也是啞子吃黃連。二十年來,好些後起之秀──其中一個是自己親手提拔的學生──說,張五常昔日是可以的,但放棄了學術多年,不中用了。我想,這些青年雖然是後起,但用不着一個「秀」字。還沒有說過半句足以傳世的話,何秀之有?不要管他們吧。但聽得多了,心中不免有氣。
以在什麼名學報發表過文章為學術是天大笑話。其他學系我不懂,但經濟學的行規,發表文章是買米煮飯的玩意,與學術的真諦無關。學術是博學,是深度,是思想,是啟發,有沒有文章發表或在哪裡發表是無關宏旨的。
我是搞理論技術出身的,曾經在美國兩所學府的研究院教高級理論多年。然而,一九六九年回港度假,到街頭巷尾走走,我這個經濟理論專家竟然不明白大部分觀察到的瑣碎現象。當時我想,騙飯吃於心不安,另謀高就算了。但我又想,以經濟理論解釋行為應該是可以的,佛利民的《消費函數理論》是前車可鑒。應該是傳統的理論有問題,要改進。
為這改進我下了三十多年的功夫。是憑着兩個固定的原則從事的。其一是世界非常複雜,以複雜的理論作解釋根本不可能。當時我是個複雜理論專家,但見到前輩名家的重要文章,一般是理論簡單而意義深遠。複雜的理論一定要盡量簡化。其二,在這簡化過程中,我一定要以能夠解釋真實現象或例子為憑,用不着的理論要淘汰。
一九九八年在美國西方經濟學會的會長演詞中,我提到整個經濟學的理論結構只有三招。一是需求定律(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價減量增)。二是個人在局限條件下爭取利益極大化(我稱之為自私的假設)。三是一個重要理念:成本是最高的代價。佛利民與赫舒拉發讀到這三招總結,很以為然。
一九九九年,我覺得三招是太多一點了。成本是局限條件,而無論是複雜的產權局限或管制局限,都可以用成本的理念來處理。問題只在理論使用者的闡釋功夫而已。因此,成本理念這一招可以歸納於「局限下爭取極大化」那招內,使三招變為兩招。
二○○○年末,當我決定寫此《經濟解釋》之際,我又覺得兩招還是太多一點。這是因為需求定律之價是局限,可以有廣泛的闡釋,包括所有局限條件,而沿着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作選擇,就是在局限下爭取個人利益極大化。第二招的自私假設可以取消,因為已包括在需求定律之內。《經濟解釋》以兩招下筆,是因為分開來解釋,然後合併,讀者會比較容易明白。
需求定律是不可或缺的。沒有這定律就沒有經濟學。邏輯上需求曲線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任何香港的中六學生都知道。但那不是定律,沒有解釋力。定律是說人的行為永遠是價格或代價下降需求量增加,雖然其他變量與不變量的處理不簡單。把需求定律用得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整個經濟理論的結構,以其骨幹觀之,是簡單的。困難是要懂得怎樣用。首先理論的重點要拿得準,理念要知得透。達到這層面要有明師指導,也要從淺至深、深復淺、淺至深又復淺地來來回回幾次。但這只是一個經濟學博士應有的基礎,離解釋一般現象的目的尚遠。掌握了理論基礎,解釋現象的重點是局限條件的處理。局限條件是真實世界的事,不可以子虛烏有地假設出來。困難是一般而言,局限條件不是幾條曲線或幾條方程式就可以處理得當的。
真實世界的事,大學課程教的不多,而書本所說的要不是不夠詳盡精細,就是說得不準確而誤導。高斯和我當年為這個困難多次搖頭嘆息。
是的,經濟科學的實驗室是真實世界。我們不能像物理、化學那樣,要做什麼實驗就買儀器材料在實驗室進行。我們要到世界走走,走很多年。我自己選走街頭巷尾的路,因為小現象多而可信,搜集成本低廉。如果認為街上查詢所得不盡不實,就親力親為,自己在街頭賣桔、賣玉、買賣古玩。這些瑣碎的小現象每個都無足輕重,但可以推到類同的大現象去,而多個小現象綜合起來,可以得到真實世界整體的輪廓。我很少依靠政府的統計數字,因為我不容易知道他們是怎樣拿得、怎樣算出來的。
到街上走,走了多年,知道一般的局限及其變化規律,而觀察到的現象,加上局限後以理論解釋,越來越得心應手。重複又重複地以理論印證,數之不盡的小現象,數之不盡的印證,過了二、三十年就覺得簡單的經濟理論威力無窮,對這門學問的一般解釋力再沒有懷疑了。到今天,解釋世事的困難還是在於有關局限條件的鑑定與調查。這困難永遠存在,要花時間。這是科學。我們要不斷地對世界的真實現象反覆以理論印證才可以學到怎樣用理論的。
《經濟解釋》是在有困擾的情況下寫成的,綜合了自己四十多年專注的學問。回顧平生,滄海一粟,個人可以做到的算是差不多吧。三卷我都滿意。說沒有點自豪不是衷心話。一時間想起某武俠小說的一副對聯:
滿堂花醉三千客
一劍霜寒四十州
(《經濟解釋》之一○○;全書完)
作者保留版權
《經濟解釋》卷三-《制度的選擇》-將於十月底出版。只出精裝版,書價港幣一百,香港加郵費港幣二十,海外加五十,有張教授石章水印。接洽花千樹出版社,電話:2729-1208,傳真:2729-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