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香港經濟低迷、失業高企、通縮嚴重,但所謂「競爭力」依然不高;由於經濟活動萎縮,政府財政收入減少,而由於政治原因,政府開支(特別是公務員薪酬)難以大幅度下降,造成財政赤字,政府歷年累積下來的財政滾存看來也撐不了多少年,威脅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穩定。
香港的經濟情況已經十分嚴峻,問題是政府對形勢的診斷和相應藥方。近日特區官員透露他們的看法。特首董建華到立法會出席答問大會,提到「過去四年半百分之十三的通縮,大概有百分之五十七是來自樓價暴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通縮對香港的負面影響很厲害,……我們看到樓價這樣跌下去的話,對已經受負資產影響的人,會受到進一步打擊,影響他們的消費意欲,影響香港整體的經濟。……現在二○○二年,樓價是一個因素,但已經不是(經營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表示要考慮開徵新稅項、提高現有稅率、削減公共開支等方法,達致三年後平衡財政預算。
簡單來說,政府認為除了一些政府能力範圍以外的因素(如外圍經濟不振、經濟轉型)外,目前經濟衰退主要是因為通縮,而通縮又主要因為樓價下跌,因而需要使樓價止跌回升。另一方面,政府要實行加稅、減少公共開支的緊縮財政政策,達致財政收支平衡。
這是斷錯症、落錯藥。樓價是消費物價指數的重要成份,樓價下跌造成物價下跌(即通縮),這當然沒有錯,但這只是個會計上的解釋,而不是經濟解釋。
樓價下跌幅度比其他物價下跌幅度大,這只顯示樓價在九七年前存在泡沫。政府以為樓價下跌造成通縮,因而政府需要以及有能力使樓價止跌回升,這便能制止通縮,使經濟不再衰退。這證明政府完全不明白通縮的原因。
筆者已多次指出,香港經歷通縮是因為金融風暴經濟泡沫爆破後,香港的實質滙率(即香港與其他國家購買相同商品和服務成本的比例)過高。既然香港實行聯繫滙率制度,名義滙率改動不了,因此只有讓香港的價格水平下調(即通縮)來調整實質滙率。政府居然希望使樓價止跌回升,也就是希望阻礙香港的經濟調整,延長痛苦。
難怪曾鈺成在特首答問大會上也說:「一方面說要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如果你要托高樓市又如何降低成本呢?」當然政府不可能長期使樓價不跌,因為香港的實質滙率仍然過高,價格水平始終需要下調。
問題是,樓價下跌確實造成很大問題,特別是當樓價幾年來已下跌了超過五成後,還要下跌三、四成時,經濟繼續衰退不用說,還可能會出現大量斷供,造成金融體系不穩。其實,現在股市極度低殘、樓價下跌,而經濟衰退又增大財政赤字,使財政儲備顯得不像一、兩年前那般「龐大」。這大概是政府不得不考慮「托市」和緊縮財政的原因。
根本難題在於聯繫滙率制度。聯滙制度使香港失去獨立的貨幣政策,在財政儲備不甚龐大時連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也不敢,政府被迫要實行財政緊縮政策,這只會使香港經濟雪上加霜。且不說政府托樓市會使香港經營成本上升,但政府托樓市措施(如減少賣地、暫停出售居屋公屋)對政府財政的負面影響,已令人懷疑措施難於持續。
特區政府正陷入真正的兩難:一方面樓價下跌造成負財富效應,另一方面政府托市阻礙經濟調整,又令財政收入減少;一方面財政擴張造成財赤,另一方面財政緊縮加劇經濟衰退,香港經濟可說是已處於危機邊緣。只要聯滙制度不除,通縮以及通縮造成的經濟衰退便將繼續,而聯滙制度在財政儲備日益減少時也難以為繼。這都是大家知道的「公共知識」。正因如此,任何一個不利消息,都可能成為觸發經濟危機、股滙市投機襲擊的協調訊號。
只有改變滙率制度才有可能走出困局。政府可能還以為可以維持聯滙制度,因此讓財政儲備快一點耗費殆盡,早一點使政府被迫放棄聯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陶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