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恒指全面報升,全周升幅高達747點,一如筆者上周在本欄之分析,今次反彈浪將會較為持久,亦升抵筆者預測之目標9600點,而筆者所列舉的數個論點亦證明有其道理。在未來一兩周,我們要留意着此等因素會否發出見頂的訊號。從筆者的觀察當中,中移動(941)及新地(016)之技術走勢已露出疲態,若進一步確認見頂的話,即表示市況可能有變,大家要密切留意。
近期從不少評論中發覺,「成交量」此一因素被標榜成為最重要的預測後市走勢之論點,但筆者覺得傳統的分析認為要「成交配合升市」的論點實在已經不合時宜,準確性亦成疑問。此一點筆者過往亦已多次提及,為了讓大家更加明白「成交量」的新概念,筆者嘗試以今次升浪為例子,作出闡述及預測。
首先,期指成交量遠較現貨成交量重要。在升浪之初,大市成交每每是處於低位,要判斷今次的回升能否持續、是否短期見底,必定先觀察期指成交量及未平倉合約之變化。第二點,就是不要光留意大市總成交,藍籌股(恒指成份股)之成交之參考價值更大。傳統理論認為成交細表示入市資金不足,成交大表示有新資金入市。但大家有否發覺,每次升浪之初永遠是成交細,到成交大增之時,大家一廂情願地以為有資金入市之時,卻往往是掉頭回落之時。因此,上周五全日大市總成交99億,指數股成交高達64億,其實已表示大市初露危機,應把握高位短線獲利。
若從附表的數據分析,在恒指見底之日(10月10日)藍籌股成交30億,期指成交14797張,10月11日大市作勢欲升,藍籌成交仍是30億但期指已急升至18224張,此點上周文章已提及,為成交支持見底之理據之一。10月15日重陽假期後,大市成交量急升以及指數急升是理所當然,而期指高水44點亦配合後市向好。然而,若將10月15日與10月18日比較,問題便出現了。藍籌股成交64億,相對15日之56億有所增加,但期指成交卻只得20382張兼低水,而64億之成交較升浪之初的30億高出1倍多。通常成交量急升1-2倍就是大市回頭之時。要知道當大市已累積一定的升浪,傳統基金必定要入市以追隨大市表現,散戶亦受市場氣氛刺激入市買貨。在情緒樂觀之升市中,買家自然較多,但大成交除了表示多人買貨外,亦表示有大手沽貨,那麼,沽貨的是何許人呢?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分析的一部份,在期指方面還要看周一公布的未平倉合約有否減少,上周所提之因素有否變化等等。筆者相信從現有的訊號估計,大市頂位將在9800-9900點附近,最有機會在周一至周二出現,若要減磅最適宜在周三之前。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